农氏网
资料征集
资料征集
在线族谱

文章检索

农氏网 >> 源流考究 >> 浅谈农氏为何没出大名人
浅谈农氏为何没出大名人
来源:农氏网     作者:农安业     上传时间:2013-9-12 14:32:10   点击数:8903

  关键词:农氏 名人 性格
  纵观中国历史及有关姓氏出版书籍,农姓虽然也被列入中国姓氏大全之一。但无论古今,也不论现在属壮族还是属汉族的农姓人,在政界、文化界、科技界、军界等各个领域中,几乎难找出作为农氏的典型名人来,甚至可以说,能在中国国人面前都叫得响当当的名人几乎为零。这是为何呢?自兴起农姓姓氏研究以来,很多农氏长者及老前辈,对此问题曾经有过思考,但还是难得合理解释。由于悟不出其因果关系,有人胡思乱猜,有人怨天尤人,也出现一些啼笑皆非的想法。典型的奇谈怪论主要有怪祖坟葬地不好,所以出不了优秀人才;其次是千年前侬智高起兵兵败被狄青斩草除根,一直受制于人,影响至今。笔者认为,这些等等想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应该都不是主要原因。所以,笔者写本文的目的,就是尝试对之进行探讨和分析,也作为抛砖引玉,让本族兄弟们也来共同探讨,旨在摆脱过去的思想束缚,摈弃自身不良性格习惯,解放思想,面向未来,团结、和谐、奋进,共同关心我农族发展之大计,振兴我农氏家族。
  我们前段时间研讨农氏,主要是放在族源研究,而忽视了农氏未来发展问题。结果对族源看法不同,出现一些极端思想,引起了无端争论,这对于现在农氏族群来说,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是得不偿失的。我们现在应该纠正过来,坚决反对纠缠过去,放弃很难有结果的族源争论,理智地面对以往历史,理智地面对争论焦点,相互尊重,相互宽容,互相退让,着重重视现实,重点研究农氏的未来发展问题。关于农氏来源及历史问题,笔者认为:由于其历史悠久又经历错综复杂,我们这些研究人员,对历史的知识能力和理解水平又非常有限,说白了,仅靠我们这些人员的知识力量是很难彻底理清农氏脉络的,再争论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也不会有什么人能来给我们排解问题或公证谁是谁非。所以,我们现在应该首先尊重著名专家以及一些权威专著的说法,再就是尊重我们原有族谱记叙及民间祖传,并把这两者有机联系起来参考并加以分析,以融合论为主线,以团结和谐奋进为重心,这已经足够了,没必要这么旷日持久的争论下去。再说,任何对族源的其他猜测、质疑,甚至妄下论断,都有可能让农氏族群陷入思想混乱或导致族群分裂,还成为人之笑柄的尴尬境地,这不是我们研究族源所期望的结果。
  言归正传。农氏虽历史久远,族人众多,为何历来就没有像中国其他姓氏那样能够突显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大名人呢?就算出不了赫赫有名的大名人,多有一些普通名人,也会如繁星点点,也能让世人了解到农氏人的存在和不凡。而现在的情况是,别说大名人,一般名人也屈指可数,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突出优秀人才也凤毛麟角。结果,也导致了我们农氏在中国国人面前似乎成了“陌生”姓氏,在南方一些省份还可以,但对于长江以北省份的人士来说,听到有姓农时,他们似乎都觉得没听到过有此姓氏。依笔者看法,这还得从中国社科院专家王大有先生的理论中去寻找答案;再则,就应该是从本族人的性格特点来分析问题。
  从王大有先生所著的《三皇五帝时代》一书中,我们知道神农氏后裔向华夏四方散居的历史事实。“当炎帝族被黄帝族打败之后,在求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后裔自祖居地甘肃、宁夏、陕西向长江(江水)、珠江流域及黄河、辽河、黑龙江流域,----大规模迁徙。分成共、龚、涅、邛、土、句、芒等部族和国家,大部分成为羌族、藏族、汉族,一部分成为彝、土家、苗、布衣、侗、傣、壮等族。”在论及神农后裔南迁情况时,他还写道:“神农氏的南支大体到茶陵不再南下,稳定在湖南。祝融支则在广西、广东得到发展。”鉴于这样的推论,唐、宋时期生活并兴盛在左右江的侬氏侬族,应该就是祝融支系后裔发展形成,后来又有内地农氏不断南下广西,他们应该就是某些研究专家所说的“同祖同宗”同姓的血缘同胞。他们不分先来后到,共同入乡随俗,开拓南疆,称兄道弟,贝侬情深,显然就容易于融合生活在一起了。最主要的还是侬智高祖辈进兵左江平乱守疆时,发现还有那么多侬(农)氏兄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因此,以侬智高家族为核心的宋代广源州侬氏才因此兴盛和强势一时,这也就是侬智高为何死都不愿臣服交趾王、也敢于反对宋朝皇帝丢土弃民的深层原因。同时也可说明,这也很可能导致广西壮族没能持续发展自身民族文化的直接原因,即族人内口头交际用壮话,而文字却仍把汉文化视为己有的独特现象。由此看来,有人说的所谓“壮族的汉裔情怀”问题,应该算是歪打正着,而“僮族非但是古岭南的土著,而且是今日最纯粹的汉人。”这句话却是正打真着。
  农氏族人,本就是个农业民族(当然后来也有些人不再务农),既然是农耕民族,那就是以农为生计的人群。以农为生,先人们必定首先要找到适合自己生存之地,也就是需要找到有田地,又有水源的地方。最初先祖因客观所逼,首先是为了寻找适合生存条件之地忙着迁移奔波。又,我族人一般不喜欢受外界人干扰,当然喜欢选择山地地域生活和劳作,以过着自给自足的安然稳定的农耕生活。因此,我们族群世世代代务农,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区,长期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又因族群都是分散在各个山弄和各个田垌村落,都是你耕你的田我种我的地,生产方式简单,生产力低下,就这样世代简单周而复始。因居住分散,社会结构、生产关系也显得很松散,很少建立起什么社会组织或群众团体,最多是各村屯群众自发组合成一个群体,但往往不会形成什么团队意识。交通的不便也是极大地影响人们交往交际以及思想交流,信息交流呈闭塞状态,传递信息往往都是靠派人告知这样最原始的方法。由于没有具备什么社会团体意识和团队意识,也导致改造自然能力低下,变革社会能力差。因此,人的思想自然受到诸多客观条件及主观本身的限制,这些等等原因,都是造成农氏人不可能出名人、或出人头地的客观条件。
  后来,随着来自北方政令和文化的不断输入和后来族人及其他人群的相互交流渗透,人们所说的“壮族汉化”进程才加快。无论从生活方式和生活细节方面,都自然或不自然地悄然变化。尤其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汉化”进程更快。如服饰,人们喜欢穿“汉布料”衣服,不想再穿靛染的“土布料”;语言上,由于受粤语直接影响,很多人既讲本地壮话也会讲白话。后又有一些南下解放军部队军官留在当地当干部,又有了讲普通话的人群,人们又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着讲“北京音”了。这种自然汉化过程,应该不能简单地解释为一个民族接受另一个民族的东西。不过,直到今天,处于边疆又是偏远山区的那坡县,仍有穿着黑靛染的土布村民,即:所谓的“黑衣壮”。可以肯定,那是为了发展当地经济而由政府包装的旅游项目。其实,还可以推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南部壮族地区群众中,民间仍在使用的纺棉织布木机与三十年代革命圣地延安所使用的织布木机是同一样类型的,这应该都不是纯属巧合,这必定有它的历史传播和历史影响过程,只不过有的研究人员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忽视了这样的重要问题。随后的社会进步也极大地推动族人的思想开化,加上我农(侬)氏族人曾经的历史来源,这大概也应该是广西壮族为什么易于被“汉化”的主要原因。同样也是不争事实的是,时至今日,壮族还很难找出能够统一自己的民族文化来打造自己或树立自己的形象,这是值得令人深思和考究的。不知历史是否真的属实,笔者近来发现广西红豆网上有人上传了一些中国古代图,有的古图就表明今日的左右江仍为南汉地域范围。现在的情况也可表明,我族人在学汉语上,多数人仍觉得没什么太多太大的障碍,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发音上,受壮语语音影响极小,使用汉语方面多数人还是易于上手,受地方语言结构影响虽然存在,但还是微不足道,这是不可否认的问题。从这些方面来审视问题,当今农氏族人源自神农应该事实胜于雄辩,王大有先生的理论也正好弥补了我们族源源头的空白,实际上也就给我们农氏族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增强了农氏族源来源的说服力。
  也很自然,深入岭南开拓土地并定居后,集中在邕江并延伸至左右江一带的农氏各支系发展比较好。因为,该地域气候宜人,尤其地处于古傥犹州、广源州的左右江中间这片区域,冬天不下0度,夏天最热也很少超过35度,还极少发生恶劣的自然灾害。仅凭这点,就是最适宜人居之地。而且,在这里,虽山峦叠嶂,但良田连片成垌,易于垦荒耕作,延绵的大山也可作天然屏障,山上植被郁郁葱葱,山涧清水潺潺,自然条件优越,在此定居生息,环境得天独厚,很适合我族人的性格特点。那么,我们族人由于历史以来都散居在地势多山、地域狭窄地带,人群又多是从事农业,思想上只有农耕意识,不会产生什么政治思想意识形态,自然不可能形成规模集中的城镇人口。再则,地缘偏远,既远离本地区的政治、文化集中地,更远离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国家历史发展中,自然没有农氏人活动的影子。又由于我族人性格问题,不善于主动参与社会活动,不爱“凑热闹”,能出人头地的族人自然少了。
  以上是对客观原因造成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下面再来聊聊主观方面的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一个人典型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一个较成熟的人在各种行为中,总贯穿着某一种典型的方式,这是经常的,而不是偶然的,这就是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如此,一个族群的性格特点也会出现类似情况。一个大家族的各人性格虽然也是各有不同,但还是具有一定共性的。据观察及外界人士对我们姓农人评价,我们农氏族人一般都会有那种“性相近”情况,即:凡我农姓族人,多数人还是“性善”者。仅从外貌、气质、行为表现及言谈举止上看,人家就可看出我们族人气质温和、为人忠厚,办事实在,绝不是那类奸诈虚伪之人。我们族人给人的印象总是内安气静,个性平淡,欲望不高,不奸不滑,为人诚信,态度诚朴、谦虚忍让,儒雅风度;有时甚至还情不自禁地助人为乐,善于与人相处。不过,有时也会心高气傲,火气冲天,性情暴躁,脾气刚烈,不顾后果,不善理智,不善圆滑,性情耿直率真,却又往往固执己见。这些性格特点放在文明社会氛围中也许还可以,但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氛围那肯定就不行。
  根据上面我族人性格特点的一些分析,这种性格明显存在缺陷和弱点。如上提到,放到社会上相比或竞争,那简直是绵羊性格加牛脾气,这种矛盾的性格太糟糕了。须知道,人的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最大区别就是智慧竞争。不管是古代社会或是现代社会,都会存在智慧的优胜劣汰,在这种智慧上竞争的社会,你没有顽强的性格和机智敏锐的勇气,自然难于成为人上人。比如,人家发挥的是进取精神,我们表现的却是无所谓态度;人家善于创新,我们却循蹈规矩;人家表现的是雄心大志,我们却进取心不强又易于满足现状;别人善于心计,我们却耿直老实;人家总是表现自信和傲气,我们表现的却是拘谨还谦让;人家善于变通和圆滑,我们却墨守成规又死板;人家注重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我们有内容却不善于立形式;人家性格刚强而有韧度,我们性格钢烈而易脆弱;人家好表现好表达,我们却内向不善言词;人家讲究的是团队精神,我们却散如盘沙各搞各。通过这么对比,凸显出我们农氏族群性格弱点和缺陷,这些与别人正好恰恰相反的性格,显然也是农耕民族千百年带来的性格习惯。因此,性格决定命运,农姓人在社会上能出人头地的几率可想而知了,出大名人更无法想象,这就是农氏人出不了大名人也当不上大官高官的最大主观原因。
  通过以上如此比较和分析,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农氏人为何出不了名人的一些客观、主观成因。那么,今后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改变这些客观和主观现象呢?以下是笔者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看法,不足之处也望族人们纠正或添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已经彻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居住条件城市化,生产种粮机械化,谋生方式多种化,即生活可选择性也多样化了。此外,交通高速化,信息通信多媒体化等等都已今非昔比。我们农氏族人应该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脚步前进,不要再墨守成规。应该加大力度,解放思想,放开眼界,积极主动地踏入社会,敢于把握自己的命运,积极改变自己及家人的命运。其中,改变居住条件和居住地域,能有效改变命运。我们的古人,为了生存,深入山区,寻找开垦种粮之地以繁衍养育后代,这是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生存条件比我们现在差得多,环境也会比我们现在恶劣得多,但他们还能留得青山在,一路走了过来,延续到我们这一代。我们现在也应该充分发挥我们现代人的智慧,利用现代社会的便利,也为我们的族群子孙后代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道路。比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有条件的族人,可通过勤劳致富,积累资本,逐步向城镇发展居住。也可以通过送小孩读书,鼓励其成功,争取入城谋职和工作,改变人生,改变家庭命运。已住在城里的族人,要切实抓好后代教育,鼓励孩子成大器,争取到更好的先进地区、更高档次的大城市谋职、工作、居住。实践证明,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变,自然推动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的改变。以前,我们居住在落后边远山区,古时是我们天然屏障的大山,现在却成了严重影响我们自身发展的障碍。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理念呢?因为,现代社会中,居住城里总比乡下村里条件优越得多,居住在先进的平原地区总比落后封闭的山区优越得多,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见广识多,开拓眼界。城里人流量大,信息来源宽广,谋生及就业门路多。再则,城里的生活方便,单就孩子入学方面来讲,城里学校总比乡下的学校优质,而且,各个级别城市都有各个级别的不同。须知道,今后的社会竞争,很显然就是受教育程度的竞争和人的素质优劣的竞争,而人的素质优劣也是通过教育程度的高低来体现的,现在社会正快速地朝这个方向前进。所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的理念也应随常人思潮,从低到高标准选择。如果不这么想,我们可能越来越落后。再说,由于居住条件和居住地的改变,也会让我们后人在婚配方面可选择范围宽广,与外面人通婚,可以大大提高我们族人子孙后代的人口素质,这方面是可以有效改变我们客观原因的。
  虽有俗话说:江山易移,本性难改,这并不尽然。心理学家认为:性格还是可以改变的,甚至是完全可以优化的。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的性格都会有优点和缺点,对于一个族的人群来说,每个族群人同样有优点和缺点,即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也。我们应该看到我们自身的优点,也应该清醒认识我们的缺点,并努力克服之,再就是要善于学人之长补己所短。此外,我们就可以通过优化性格,让我们获得成功,获得发展。其实,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现在,从各方面显现的信息来看,担任行政长官,尤其主要行政官如正职县(处)长以上的农氏人还是不多见,副职还经常可以见到。担任县(处)级书记的倒是偶尔见到一些人。到目前为止,农姓人氏官位最大的也仅当到正厅级,省部级以上的还未见有。在国外,倒是有农氏人当上一个国家政党最高领导人。在各个领域中,不论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或是大学院校、科研院所,也经常见到农氏人担任技术主要负责人,那是因为我族人属于善于遵循自然,有着诚实本分的性格。在体育、艺术领域人才还是不多,曾经的羽毛球名将也只有农群华。原因大概应该是由于我族人缺乏韧性、不喜好表现的原因。在军队里,农氏人能当上高级军官还是不多。由此可见,因为,我们族人的性格缺少自信和雄心,也缺乏圆滑和变通意识,缺乏此类气质和性格的人自然争不到这样的职位,能当行政主官,即能管理一方、独当一面的人自然少。大家也看到,为什么在主持党务工作方面的族人倒是有一些呢?那是因为我们农氏人个性率直、随和、诚信、儒雅以及善于调和人际关系,适合做人事工作,也适合做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职务。再一个就是技术业务主管方面,也很适合我族人的性格特点,所以,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就多一些。
  我们农氏要谋发展,不但要改变客观环境,更重要还是转变思想意识、克服内在性格的弱点,还有一条就是:进入社会,要懂得社会状况和了解社会。这也犹如要到大海游泳一样,除了自己要掌握过硬的游泳本领外,还要认识大海的习性。以下是笔者通过读书看报上网以及平时所见所闻等,点滴归纳如下,以供族人参考。
  人说“社会是个大课堂”,这一点没错。尤其是中国这个社会,典型的东方人社会。纵观从古至今,无不几乎全是“人治”环境,而且充满着浓厚的中国特色政治氛围。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的原始搏杀,一直到后来的夏商周秦等等封建王朝的更替,哪个朝代无不充满胜者为王败者贼。因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的国人自然而然早已适应了这种环境。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精英人物历来层出不穷,留下的思想和文化博大精深,如孔子文化,儒家思想、孙子兵法、三国谋略等等。由于受到这些思想和文化的几千年熏陶,中国社会当然好像显得深奥,人际关系也显得不那么单纯。而我们农氏族人,由于长期远离这种思想和文化中心氛围,也由于自身性格特点,要进入这样的社会环境,可能比别的人要显得“陌生”些。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看报搜网,善于学习,向别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培养自己对社会的观察能力,从而学会顺应社会潮流,适应所在人群中的关系(包括其思想和行为)。总之,跟随主流就不会有问题。中国社会历来无不这样,一旦一个社会主流形成,它就好像一股主旋风左右着中国,凡是与这个社会主流逆行,都会被社会所淘汰。只有思想认识达到这样程度,我们才可能有效融入这个社会,而且还可以胸有成竹、随心所欲地在社会中搏击风浪。
  以上是通过对主、客观的分析来阐述农氏为何没出名人原因,也给族人提出了改变这些状况的建议。希望族人看完此文后,如觉得笔者说得在理,可以在实践中摸索体会并加以总结改进,如认为本文有缺陷或不足之处,权当参考。

完稿于2013年9月5日


[1]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微支持,请随意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阅读
  农姓得姓的历史来源及其历史嬗变概况  农安业 2018-12-6
  解读南宁南晓镇农氏族谱  农安业 2018-4-4
  感怀吾族历史  农安业 2018-2-7
  为什么说农姓得姓始于雁门?  农安业 2017-12-27
  谈“天下农(侬)氏是一家”  农安业 2017-12-19
  农氏研究十几年简明总结  农安业 2017-8-8
  2017年2月19日在农氏兄弟聚会上发言兼与农德润族亲商榷  农安业 2017-2-19
  再论农姓到底哪里来 侬智高是否是民族英雄  农安业 2015-4-6
  难忘的母爱  农凤玲 2012-1-16
  [宋]桂海虞衡志  〔宋〕范成大 2010-5-4
 
 
芳名榜 | 本站宗旨 | 目标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访问统计: 00025155547 
友情链接:
农氏网百度农姓贴吧姓氏321文化网


传真:(请尽量网络联系) 联 系 人:农杰雄 邮政编码:361015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北二路    邮箱:nongshiwang@qq.com
农氏网© NongShi.ORG    管理     琼ICP备0900228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