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氏网
资料征集
资料征集
在线族谱

文章检索

农氏网 >> 源流考究 >> 与研究侬智高有关的几件逸事
与研究侬智高有关的几件逸事
来源:农氏网     作者:侬兵     上传时间:2010-2-9 14:27:11   点击数:7457

  侬智高是一个历史人物,在今天来说,又是一个跨境人物。研究侬智高往往联系到侬峒,侬族、侬姓、侬人等问题,这些问题又涉及中国和越南的过去,理清这些问题的脉络,对研究侬智高会有一些帮助。笔者是下雷人,属古雷火峒地,土生土长,耳濡目染,对当地古今略知一二,在此,愿结合史料,联系历史和现实,提供一些与之有关的资料。
  一、侬峒的位置与侬族的分布
  壮族是百越民族的一支,侬峒是左江和右江流域的土著民族聚居地。峒是古代壮族社会的政区名称,有大峒和小峒之分,大峒管小峒。峒以下是社,社以下是曼(也写成板、晚)。社由若干个村落组成,曼是大小不等的自然村。这种社会结构,估计在秦汉以前就有。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峒就成为州县以下的行政单位。侬峒属于象郡范围,到隋唐时期,侬峒属西原州,称西原蛮。
  西原州辖区甚广。《中国历史地理辞典》(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写,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一书,有“西原州”词条,注为:“西原州,唐置,治所在罗和县(今广西大新县西北黑水河西岸)。宋废。”广西大新县西北的位置指今硕龙、下雷、土湖三个乡镇,与越南高平省上琅县和下琅县接壤。这带地方古时为雷火峒,后设下雷州。黑水河又名逻水,也称西北河。这条河流有三条支流,一条源于归顺州(今靖西县),一条源于镇安府(今德保县),一条源于向武州(今属天等县),三条支流在下雷州治汇合。另一条发源于归顺而流入越南重庆府又折回中国的西南河,在十九峺北麓与逻水相汇,这条河流现名归春河。这两条河流是雷火峒境内的姐妹河,汇合后称黑水河,流经安平、太平,注入左江。西原州治在黑水河西岸,当是下雷州治所在地,其范围包括温闷峒(今靖西县湖润镇)在内,属于逻水河谷的狭长地带。
  西原州管辖侬峒,有史书为证。《明史•广西土司传》记载:“太平州,旧名瓠阳,为西原农峒地”,“安平州,旧名安山,亦西原农峒地”,“结安州,旧名营周,亦西原农峒地”,“结伦州,旧名那兜,亦西原农峒地”,“思诚州,亦西原农峒地”。上列西原农峒地的太平、安平、思诚三州今属大新县,结安、结伦两州今属天等县。可知侬峒地跨左江上游和右江南岸广大地区。
  西原州下辖侬峒,州治在黑水河西岸的下雷,下雷当属侬峒范围。下雷土名“布法”,“法”就是天。当地壮话“雷”与“天”同音同义,都叫“法”。响雷叫“法能”,闪电叫“法厄”,雷劈叫“法则”,晴天叫“法涅”,阴天叫“法钦”。汉字地名“雷火”与土语地名“布法”名实相符,表明当地土著先民对天的崇拜。西原州属的侬峒以下雷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侬峒强盛一时。侬峒土名一直沿用,直到现在,下雷人称龙英州(今天等县龙茗、福新一带)为龙英侬,称安平州(今大新县安平、堪圩、宝圩一带)为安平侬,统称“布侬”。百色一带称德保、也写成“央”靖西为“侬”,把操德保壮语口音谓之“讲侬”。靖西的土名叫“阳”,也写成“央”,靖西人又称湖润和下雷一带为“侬”,把下雷方言称为“侬语”。实际上侬峒就是南壮方言区。壮语保留了壮族古今地名的连贯性,不同的是,唐宋时期的侬峒写成“侬”,《明史》上把“侬”改为“农”,属同音异字。究其原因,完全与侬智高的反宋失败有关。侬智高败后,侬姓被迫改为农氏,侬峒无疑也就改称农峒。历史的轨迹和时代的烙印十分明显。
  西原州侬峒大致上还包括今属越南高平省的一部分地方。越南统称交趾。“交趾”一词,我国古籍早有记载。《淮南子•主术训》有“昔神农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的记述,《墨子•节用》有“古尧治天下,南抚交趾”的文字,《史记•五帝纪》有“帝颛琐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东至蟠木”的一段活,这说明中国古代曾经统管交趾。交趾脱离中国是在北宋时期,当时交趾封建势力崛起,建立独立国家,侬峒受其威胁,侬智高抗交反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广源州及其相邻的州峒后来被交趾李氏王朝占据,也是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
  侬峒的一部分范围归属越南之后,越南一方称中国一方为“天朝”,称中国边民为侬人。中国一方称越南一方为“交”,为“蹄”。“交”是交趾的简称,“蹄”与“傣”、“岱”同音,同属百越民族的一个支系。这带地方的土著居民,自古以来就有披发跣足之俗,妇女则有吃“扭”染齿的嗜好,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两国边民都爱吃生猪血。人们杀猪,都要取猪血搅成糕状,调以佐料生吃,并以此当做佳味招待亲友,这种饮食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今越南一方有岱族和侬族,合称为侬岱,中国一方有壮族和傣族,龙州县金龙镇的边民就自称是傣人。侬、岱、傣、壮大体上同操南壮方言,没多大差异,生活习惯大致相同,只是服饰各有特点,女性尤为明显。傣、岱穿长衫右衽,腰束围布,头戴围巾,侬族短衣、圆领、对衽、盘发,壮族则短衣,对衽,褶裙,各自饰以银簪、项链、手镯、脚环,改变了披发的习惯,保持跣足的传统。傣、岱、侬、壮,同源异流,历史悠久。
  中国云南省南部有侬人、沙人,越南北方有侬族,名称的由来大抵与侬峒有关。“侬”原是地域名称,后来转为土著部族称呼,居住在侬峒的土著居民就称为侬族或侬人,沙人则是侬人的别称。“侬”是土音,借用汉字书写,有的学者认为,“侬”是森林,把侬峒理解为树木繁茂的地方。这样解释,是一种推测,有所牵强。按南壮方言,弟、妹皆称“侬”,意为晚辈,而森林则写为“”,表示树林,通常是兄弟姐妹称为“贝侬”,山林称为“岜”,弟、妹的“侬”、山林的“”、侬峒的“侬”都不同音,也不同义,因这几个名称的土音与汉语无同音字,只能取其近音字书写,在壮语里,三者是不混淆的。侬峒的后人,以自己的祖居地为族名或姓氏,具有显著的土著特色。中越分界以后,越南一方还把入越定居的中国居民称为侬人,并根据入居者的祖籍区分为龙英侬、镇结侬、万承侬、隆安侬等。这些名称的沿用,说明历史与现状有内在的联系。
  二、西原州与傥犹州的范围
  唐代称侬峒为西原州蛮,宋代称侬氏为广源州蛮,其实是指同一个地域和同一个部族,这个地区自唐至宋侬氏最强,称雄一方。唐代有侬金意、侬金勒、侬仲武等辈,宋代有侬全福、侬当道、侬夏卿诸众。朝代更迭,后裔繁衍,侬氏成为左右江壮族的主体。唐宋两个朝代的侬姓首领是不是同一世系很难断定,但他们同居侬峒,是不可置疑的。从这个角度上看,可以判断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同一个部族。广源州在北宋时属邕管羁縻州,为北宋版图。宋人范成大所著的《桂海虞衡志•志蛮》上说:“羁縻州峒,隶邕州左右江者为多。旧有四道侬氏,谓安平、武勒、忠浪、七源四州皆侬姓。”这里所说的“旧有四道侬氏”,当指唐代西原州所辖的侬峒范围,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四道侬氏后来分属中越两国,侬峒跨境,侬姓跨国。地域归属分离,而姓氏依然维系,同一个民族分属不同的国家,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唐代的西原州和宋朝的傥犹州很可能指同一个地方。当其时,交趾立国,李氏王朝不断扩大地盘,广源州首当其冲,是必争之地。侬智高反复与之较量,同时又对北宋王朝的屈辱不满,于是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抗交反宋起义。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当时是广源州首领,由于反对交趾王的侵扰而惨遭杀害,斗争越趋激烈。侬智高为图生存,毅然决然地随同他的母亲阿侬逃出虎口,奔雷火峒据傥犹州,建立根据地以自卫,这就是坚决的反抗行动。侬智高既抗交又反宋,雷火峒、傥犹州是他抗交反宋的指挥中枢。
  傥犹州在哪里?依地域分析,应在与广源州相邻的地方。当时西原州已废,傥犹州新设,黑水河上游西岸的雷火峒与思浪州连接,同广源州相距不远。这带地方山高水险,是个战略要地。西原州旧址就是傥犹州新址,傥犹州范围大致上也是原来的西原州辖区。《宋史•蛮夷传》所提到的“广源州蛮侬氏”,是西原州侬峒的一部分,当时没有国界,属邕管羁縻州范围。
  “傥犹”的得名,与抗交有关。2002年8月初,云南省富宁县县志办公室农贤生先生到下雷考察,笔者陪同他游览了侬王山寨,观察了下雷地形。他看到下雷四面环山,逻水西岸石山连绵,峰峦突起的险要地势,便有所感触地说:“这些山峰一座挨一座,一山连一山,座座挺拔,山山高耸,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南壮方言‘傥’是抵挡的意思,‘犹’是住的意思。‘傥犹’就是挡住,取其谐音,汉字壮义。你看,笔直的群峰犹如一道防线挡住西边的交趾,壮语地名就是这样来的。”他的见解不无道理,对傥犹这个地名作了恰当的解释。傥犹州包括雷火频婆四峒在内,存在时间不长,时逢乱世,史书所载欠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后来史家著书,就以“广源州蛮侬氏”代之。在当时,侬峒、侬人、侬姓密不可分,西原州、广源州、傥犹州是羁縻州的一个整体。
  三、由侬姓到农氏的嬗变及其他
  侬智高反宋失败后,左右江流域的壮族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侬峒在社会变革中消失,侬姓也因侬智高的失败而被迫改为农氏,有的改为赵氏。农氏原是汉族姓氏,壮族侬姓改为农氏之后,无形中就与汉族农姓相同,失去了壮族姓氏的特点。汉族农姓的郡望是雁门,壮族农姓也照搬用,完全受《百家姓》一书的支配和影响。《百家姓》里没有侬姓,侬姓改为农氏之后,就照用雁门堂号,汉族农姓和壮族农姓合二为一了。侬氏改为赵姓的后人,也以“天水”作为壮族赵氏的堂号,同农姓分道扬镳了。如今广西境内的中越边界沿线,以壮族农姓和赵姓居多。内地的农姓有壮汉之别,桂平的农姓多汉族,横县、宾阳的农姓有壮有汉。除了广西和云南,其他各省很少见有农姓。
  侬姓改为农氏是在狄青平蛮之后,然而侬氏部族也有坚持不改姓的。特磨道的侬氏不屈服于赵宋王朝的压力,依旧用侬姓,成为劫后余生的侬氏支系,故有大侬小农之分。这支特磨道侬姓后裔,到元代中期又执掌地方政事,当上了广南土司的世袭土官直至民国中期,相继27代。在广西,都结土州的土官是农姓,也是世袭。都结,宋代置都结峒,元代升为都结州,改土归流后并入镇结县,今属隆安县,属古侬峒地,都结州农姓土官估计是侬姓后代。壮族侬姓改为农姓,形变而神聚,其土著本色不变。
  越南北方原来也使用汉字,越南农姓与桂西、滇南农姓同宗共祖都是土著,都同时经历了由侬姓改为农氏的变更过程。万变不离其宗,千百年来,中越两国边民都崇拜侬智高,把他奉为尊神,为他立庙,世代奉祀。侬智高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我们应该历史地看问题。他抗交反宋,不是为了个人和家族的私利,而是为了拯救苦难的百姓。他建立的大历国、南天国、大南国政权,不是为了割据而是为了统一。他号称仁惠皇帝,改元启历,同当时的辽、西夏、大理政权一样,都是中国境内的并存局面。侬智高是壮族一帝,流芳千古。
  在中越边境,侬智高的故事传说很多,广为流传,这固然可以作为研究的参考,但必须加以分析,不能把民间故事当做历史事实看待。比如,关于侬智高的死因,中越两国所流传的故事都说,侬智高同狄青交锋时挨了致命的一刀,颈部差不多断了,但没有死。他还骑马去求医,路上遇见一个老妇人,便问:“头断了能治好吗?”那个老妇人叹道:“断了头的草木可以长出新芽,断了的人头哪能再接好呢?”这是一句犯了禁忌的话,侬智高听罢便倒下,断气了。如果这个老妇人改口气说:“可以医好的。”侬智高就不会死了。后人都责怪这个老妇人。她死后就用牛粪之类的东西去祭祀,说她不该享用荤腥祭品。这个故事的内容大同小异,但都表现了中越两国人民对侬智高的崇敬之情,反映了英雄不死,浩气长存的共同心理。其实侬智高去向不明,不知所终,故事传说毕竟不是历史真实。
  中越两国边民还流传着一个段红玉的故事。在中国边境,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段红玉,原先是侬智高部属的女将,她武艺高强,神通广大,屡次制胜狄兵。但这个人恣情任性,在交战中与狄青的公子狄龙相识,一见钟情,终于化敌为友,订下婚姻,最后降宋,当了叛徒。这个故事源于《五虎平南演义》这部小说,段红玉是艺术形象,并非真人真事。清朝中期,下雷壮剧戏班曾把这个故事编成土戏上演,狄青被围的一段台词广为传唱,不知底细的人以为真有其人,还煞有介事地说段红玉是巷汤村人。巷汤今属越南,也写成“杭汤”。越南一方也持此说,还说侬智高娶段红玉为妻。《五虎平南演义》还刻画了另一个女将王兰英,她同段红玉一样在火线上认识狄青的二公子狄虎,郎才女貌,一拍即合,变战场为情场,终成眷属。这两个侬军女将都成了狄青媳妇,以认狄(敌)为亲收场。越南民间也有此类传说,王兰英也列为侬智高的部将之一。历史上有没有段红玉和王兰英这两个人值得研究。诸如此类的问题很有必要澄清。中越人民关系密切,胡志明主席概括为“同志加兄弟”,是至理名言。对侬智高问题,希望中越双方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1]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微支持,请随意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阅读
  【新年特惠】欢迎订阅《侬智高及其家族历史古今》  《侬智高及其家族历史古今》编委 2023-1-7
  【书讯】《侬智高及其家族历史古今》将由方圆出版社出版  农氏网 2022-12-23
  广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行四人到云南广南县对壮族首领侬智高的历史和侬氏土司文化开展调研  广南农侬氏族委会 2022-6-29
  关于重建民族英雄侬智高庙的倡议书  侬智高族裔联谊总会 2021-11-13
  广南侬智高历史文化寻亲之旅暨侬智高族裔联谊总会周年庆典邀请函  侬智高族裔联谊总会 2021-10-16
  论侬智高反宋的实质:保境爱国正义战争  梁庭望 2020-11-1
  重要公告  侬智高族裔联谊会筹备委员会 2020-10-31
  邀请函  侬智高家族后裔联谊会筹委 2020-10-29
  乡村春之晨  侬永元(广南) 2016-8-31
  广西宁明县农氏古墓群  孙精勤 农力强 2012-10-24
 
 
芳名榜 | 本站宗旨 | 目标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访问统计: 00024859307 
友情链接:
农氏网百度农姓贴吧姓氏321文化网


传真:(请尽量网络联系) 联 系 人:农杰雄 邮政编码:361015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北二路    邮箱:nongshiwang@qq.com
农氏网© NongShi.ORG    管理     琼ICP备0900228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