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氏网
资料征集
资料征集
在线族谱

文章检索

农氏网 >> 专题导读 >> 农(侬)姓氏考略
农(侬)姓氏考略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上传时间:2011-4-16 15:24:11   点击数:103193

农(侬)姓氏渊源

农(侬)[農、儂、莀、辳,读音作nóng(ㄋㄨㄥˊ)]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神农氏即炎帝,本名姜石年,号列山氏、烈山氏、厉山氏、连山氏、赖山氏、姜王氏……史籍《易·系辞》中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为有天下的王,为炎帝、赤帝、农皇。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最终在尝试名称为“火焰子”的植物(俗称蔓乌药、羊角七、草乌,毛茛科植物松潘乌头之根)时中了毒,肠断而亡。流传千古至今的药典《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神农氏的著作。

  传说,炎帝神农在位足有一百三十九年(盘庚石表记为公元前3217~3078年),下传七代君王,皆世袭“神农”之号,分别是姜临魁→姜承→姜明→姜宜→姜来→姜里→姜榆罔,姜榆罔在位执政到第五十五年时(公元前2697年),被公孙轩辕夺得天下,号黄帝,从此天下归黄帝统治。因此,神农氏持天下共计有五百二十年。

  传说,神农氏有个儿子名叫姜农,又叫姜柱,号“炎居”,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折,称农氏,形成了最早的农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其在典籍《祭法》中有记载:“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姜姓农氏族人皆尊奉姜农为得姓始祖。

  本网按:

  “炎帝神农在位一百三十九年……”云云,读者当按今回归年与“小花甲”的转换关系予以转换计算。

  直到西周中、晚期,人们计年都是按照“小花甲”来予以计算的。实际上,在殷商时期,人们是以一个甲子循环日来进行纪年,即从甲子始至癸亥止,再复从甲子始,如此周循往替,也就是以六十天为“一年”,即后世所称的“小花甲”。

  因此,按小花甲纪年的记岁方法来计算,炎帝神农在位的“一百三十九年”,也就是今天的八千三百四十天,即二十二年十个月零九天左右。

 

  第二个渊源:源于远古百越族群侬洞部族,现多划分为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壮族农氏,源出远古百越族群侬洞部族,比较著名的记载有北宋时期广西地区侬洞壮族起义军首领侬智高的侬部。

  侬智高,公元1025~1055年,北宋时期广源州人(今广西南宁)。侬智高之母阿侬为武勒州人,后转至傥犹州,被侬洞壮族首领侬全福娶为妻,当交趾(今越南)举兵捕捉侬全福时,阿侬与年仅十四岁的侬智高逸走幸生。

  史书记载,侬智高“能属文,尝举进士,不第。”仕途不顺利与亲人被杀的经理怨恨集于一身。宋仁宗赵祯庆历元年(交趾李太宗乾符有道三年,公元1041年),侬智高母子出据傥犹州建立“大历国”。交趾统治者不容侬氏家族的后代东山再起,出兵讨伐,侬智高力不匹敌,被擒至交趾京师。

  李德政见其父被诛也并未能征服侬氏势力,便改以怀柔政策,把他释放回籍,又授以广源州知州衔,划雷、火、戚、婆四洞及思琅州(思浪州,今广西龙州金龙以西越南境内)归其管理,两年后又给他赐都印,拜为“太保”。

  但是,侬智高并没有臣服交趾,反因屡受凌辱而“内怨交趾”,并在被释后四年占据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县安德),建立了“南天国”,立年号“景瑞”。

  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以后,侬智高逐渐占领、控制了右江地区田州一路的少数民族地区。同年,他以勿恶洞(今广西靖西)为根据地,开始与交趾正式决裂。随后侬智高多次向北宋王朝上表进贡,请求归属宋朝。不料,侬智高此举屡次遭到宋仁宗的拒绝。

  当侬智高求附的请求遭到拒绝后,万分绝望,他召集部众说:“今吾既得罪于交趾,中国又不我纳,无所容,止有反耳!”于是频繁活动于左、右江一带,暗中探察宋朝官军的实力,又在邕州寻找充当内应的人,作好起兵反宋的准备。其间他“擅山泽之利,遂招纳亡命。”为了麻痹宋朝的地方官吏,他“数出弊衣易谷食”。传播“峒中饥,部落离散”之言,邕州的官老爷们认为侬智高力量微弱,不足为敌,故不防备。而侬智高却与广州进士黄玮(黄纬)、黄师宓及其党侬建侯、侬志忠(侬智)等日夜合谋,制定了进攻邕州的计划。准备就绪后,侬智高即于一天傍晚“焚其巢穴,给其众曰:‘平生积聚,今为天火焚,无以为生,计穷矣。当拔邕州,据广州以自王,否则兵死!”就这样,一场“五岭骚然,天子为之旰食”的反宋斗争在宋朝南疆爆发了。

  从宋皇祐四年农历4月~五年农历1月(公元1052~1053年),侬智高率领十数万壮民起义军,连连击败北宋的地方军队,横扫了整个西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诸地。宋仁宗在震惊之下,调集著名大将军狄青为枢密副使亲率宋军前往镇压。侬智高也在归仁铺(今广西宾州)亲督全军排成三列锐阵,他们手执大盾、标枪,身穿绛衣与北宋正规军对抗。当侬军掷镳杀死了狄青所仗为先锋的悍将王简子时,狄青一时间竟然也“汗出如雨”。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训练有素的宋军占了优势。侬智高的麻痹轻敌终于酿成了归仁铺之败,侬军被斩首二千二百级,官属死者五十七人,还有五百余人被俘,因此侬智高不得不撤退。次日黎明,狄青领兵入邕州,砍下黄师宓等侬军首领的头颅悬于州城,并把五千三百四十一具尸体筑京观于邕城北隅,当时狄青还为之写了长达四十二句四言铭文的《京观志》。

  侬智高见大势已去,立刻弃城,直遁至少数民族居住的大理(辖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等地)作重整旗鼓,寻机再战的准备。侬智高在此败之前,曾作过长远打算;用厚赠、联姻等办法,同“西接大理、地多善马”的特磨寨酋长侬夏诚建立联系,并在该处筑宫备退。归仁铺战败后,侬智高即携其母、弟、妻、子落脚特磨寨。侬智高之母阿侬到特磨寨后,在侬夏卿胁作之下,收余部三千多人,习骑练战,企图再同宋朝作战。

  但新任的邕州知州肖注“帅师往讨,获一裨将。引至卧内,与之语,具得贼情。”军事机密泄露了,依附侬智高的西山六十族族人也被余靖派去的杨元卿间离了,侬智高无奈之下留下亲人,“自将兵五百及其六妻六子奔大理国,欲借兵以攻诸侯。安道(余靖)使元卿等十人发诸侯陈充等六州兵袭特磨寨,杀押衙,获其母、弟、子以归。”其时阿侬已经年高六旬有余,侬智高之弟侬智光二十八岁,长子侬继封十四岁,另一小儿子侬继明才八岁。时为宋皇佑五年农历12月(公元1054年)。

  抓到阿侬等人后,余靖欲处以酷刑,烹杀解恨,然广西转运司怀疑当地少数民族妄执冒充领赏,于是余靖摒弃故欲,上奏朝廷请将阿侬等解往京师囚禁,待擒获侬智高后,再辨其母等真伪。宋仁宗批准了这个奏请。

  侬智高后事如何?在壮族的民间传说中大都以其身亡结束,但致死原因、时间、地点各异。在史籍《文献通考》、《宋史》中各有相悖之载,既云“智高不知所终”,“其存亡莫可知也”,又说“侬智高败奔大理,其国捕之以闻,”“募死士使入大理取智高,至则已为其国所杀,函首归献。”

  从现有资料看,侬智高可能逝世于云南大理。宋朝学者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曾巩的《隆平集》、苏辙的《龙川别志》、明人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王守仁的《泗城土府世系考》、清朝学者毕沅的《续资治通鉴》等都执此说。近年,在云南大理五华楼发现的《故大师白氏墓碑铭并序》中,为这一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据司马光在《百官表·大事记》中记载,侬智高的遇害时间为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农历4月,终年仅三十一岁。

  侬智高既已死,以其母、弟、子诱降的对象不复存在,宋仁宗乃于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农历6月下令一并残酷杀害。

  侬智高反宋起义战争失败之后,北宋王朝对侬智高的直系亲属实行了残酷的灭|族,并对侬洞其他壮族百姓以赐姓的名义令其“从良”。侬洞壮族同胞为免杀头灭|族之灾,一部分人更姓为赵氏、苏氏、陆氏、胡氏等,逐渐分播岭南四方。据传,后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开国领袖胡志明、当今越南共产党总书记农德孟(侬德孟),就是侬智高这一族的后裔;而留居当地的一部分人则被迫将“侬”字省去“亻”偏旁,以“农”为氏,世代相传至今,人口众极达数十万。

  在封建王朝的重压之下,该支壮族农氏还必须在世传家谱中说明先祖是随狄青自山东来的。如一支壮族《农氏族谱》中就这样记载:“太祖始祖,本属为帝裔孙,迄今二千余年,世系繁衍,散处于各省县者,代有其人。至皇祜年间,农氏一姓由山东随狄武襄(青)征南者,以千数百计,今各散居于滇、粤、越、泰等处……”云云。

  壮族农氏族人大多尊奉侬智高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官吏农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上古时期,少昊成为天下共主之后,称凤鸟氏。他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专门设置了负责农政的官员,按北方农业耕作的自然物候规律,称之为“春扈氏农正”,简称“农正”,亦称“大农”。

  据史籍《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到了尧帝执政时期(盘庚石表记为公元前2357~前2258年在位),“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大农就是当时主管农政的官职,类如当今的农业部部长。后稷也就因此成为后世姬周的先祖。

  农正的下属有四:

  农师,为上士大夫,具体负责农田耕作之管理;

  农史,为中士大夫,负责记载农事、物候、气象、收成、仓储等;

  农役,为下士大夫,专职负责农事过程中的具体相关事务;

  保介,为方吏,就是地方官吏,主要负责管理各个田地的地界。

  在农正、农师、农史、农役、保介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农正氏、农师氏、农史氏、农役氏、春扈氏、保介氏等,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农氏、春氏、扈氏、保氏、介氏等,世代相传至今,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姬姓、赢姓农氏族人皆尊奉少昊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的官吏农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122~前111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前1043年在位)敕封远古圣帝神农氏的后人为农父之官,职掌农业生产和祈祷丰年等事务,一如“春扈氏农正”。

  农父,全称为“地官大司徒”,农父是其白号,是西周初期周武王设置的一种官位,“是诸侯之三卿”,专职各项农事、国土管理、堪定诸侯境界等政事,农正即为其副手,下属有司农、田官、农官、农士、保介等大小官吏。

  在农父以及下属的农正、司农、田官、农官、农士、保介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农都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农都尉,是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开拓边疆地区的农业,掌管屯田植谷之农政,以及相关的屯垦军民之人事政务,隶属于大司农管辖。

  在东汉时期,农都尉改称为“典农都尉”。到了三国时期以后,该官称被废黜。

  在农都尉、典农都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农仓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农仓长,全称为农仓长令(有学者考证为农仓长使),是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农仓藏谷,囤积粮食,为与匈奴、西羌、南夷等的系列战事服务,后逐渐成为固定官位。

  农仓长是国家粮仓的最高行政长官,隶属于水衡都尉府,属下有农仓丞、农仓中士、农仓下士、农仓徒士、以及农仓役者若干。

  在农仓长、农仓丞、农仓中士、农仓下士、农仓徒士、农仓役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东汉时期羌族苏农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秦、汉时期,羌族人中本有苏农氏部落,其后族人大多改汉字单姓为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库莫奚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库莫奚族部落首领奚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奚斤,公元369~448年,库莫奚族人,世典马牧。其父名叫奚箪,有宠于代国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公元320~377年)。
  这位奚斤有数十名妻子,儿子有二十余人,其中有以先父“恆农王”之爵号为汉化姓氏者,称农氏、恆氏(恒氏)、昭氏、以及奚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后融入汉族,以西恒农为郡望(函谷关,今河南灵宝)。

 

  第九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政权大臣慕容·农,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慕容·农,公元?~398年待考,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政权的开国皇帝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公元384~396年在位)之子,为后燕成武帝的爱姬所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在慕容·农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者,即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族人多以辽西为郡望。

 

  第十个渊源:源于乌蛮族,出自唐朝时期乌蛮族罗部酋长农落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农落弹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名字首音为汉化姓氏,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楚雄彝族、纳西族、僳僳族农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乌蛮族,出自唐朝时期乌蛮族蒙舍部酋长细农罗强,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细农罗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者,即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理白族、彝族农氏。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乌蛮族,出自元朝时期东爨族宁部酋长阿农,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阿农,禄氏,公元?~1298年,古东爨族宁部酋长禄普提的长子,元朝初期宁州土知州(今云南华宁)。

  禄阿农的嫡系后裔子孙皆为禄氏,世袭宁州土知州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而其庶子中则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者,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华宁彝族农氏。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农氏,出自古老的蒙古族贞部落,在明朝时期有转迁驻扎、定居于他力压音道伦格日之地者。

  蒙古贞部落,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群体,史书称蒙郭勒津,就是后世所称的蒙古土默特部。

  早在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九年(后金大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十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清太宗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清”,蒙古贞部落即归附于满轻政权,在明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清太宗在其聚集驻地设置了土默特左翼旗,以旗制行政机构来掌管蒙民事务。

  在以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贞部落族人创造和发展了具有蒙古贞部落特色的“地名风俗文化”。在今辽宁省的阜新市原蒙古贞部落世居地,多有以蒙语所命之地名。

  蒙古语“他力压音道伦格日”,汉义就是“农家七间房”,以其时该地有七家农户而称,后逐渐成为地名,即今辽宁省的阜新市伊吗图乡七家子。后在斯地定居的蒙古族贞部族军民中,多有人以居地名称改取为汉姓者,即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索佳氏,满语为S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鄂尔坤(今蒙古国鄂尔坤河流域)、吴尔湖(今黑龙江鹤岗南部)、俄漠和(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大凌河(今辽宁锦县)、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索氏、曹氏、农氏等。该支满族农氏始祖为索佳·农起,满洲正红旗人,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索佳·农起出任山西巡抚,他悉心整顿吏治,任劳勤苦,最后竟病逝于任所,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汉化为姓氏者,称农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农吉勒氏,满语为Nonggile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农氏、吉氏等。


  得姓始祖:炎帝神农氏(姜石年)、奚斤、慕容·农、侬智高、禄阿农、索佳·农起。

 


三.各支始祖:

  农宰询:原籍浙江钱塘,曾任元朝时期的武昌知府。生三子,次子农挺训官于广西武缘县(今武鸣县),农挺训之子农开明、农开猷又定居至横县,以后该支农氏后裔又自横县分迁广西各地。是为广西农氏一世始祖之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微支持,请随意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阅读
  农(侬)姓氏考略  佚名 2011-4-16
  农、侬氏是南方本地与外来汉人融合的族群  农博学 2010-10-15
  阅读安业《关于走访桂滇农侬氏研究资深老前辈的报告》复信  侬兵 2010-9-18
  论汉壮农侬融合与历史变迁  云南富宁 农贤生 2010-8-12
  对农侬姓来源的看法  凯文 2010-7-19
  农秋亮:红烛在大石山区里燃烧  梁盛修 2009-11-15
  三月情怀  农海清 2017-8-21
  花山儿女续谱新章  农贡贤 2020-8-8
  云南马关县法姐村祭祀北宋部族王侬智高的活动调查  王明富 2009-6-9
  [贵州]册亨侬氏族谱(残页)  册亨侬氏族谱 2010-7-1
 
 
芳名榜 | 本站宗旨 | 目标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访问统计: 00024857962 
友情链接:
农氏网百度农姓贴吧姓氏321文化网


传真:(请尽量网络联系) 联 系 人:农杰雄 邮政编码:361015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北二路    邮箱:nongshiwang@qq.com
农氏网© NongShi.ORG    管理     琼ICP备0900228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