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氏网
资料征集
资料征集
在线族谱

文章检索

农氏网 >> 源流考究 >> 侬智高“起事地”雷火峒探寻
侬智高“起事地”雷火峒探寻
来源:农氏网     作者:农日东     上传时间:2018-8-14 22:47:50   点击数:12564

  摘  要:侬智高是有名的壮族历史人物。国内史学界、学术界研究其“起事”的比较多,但没有深入对其“起事地”进行探究。本文从侬智高“起事”前活动区域侬峒地的“概貌”、侬智高“起事地”雷火峒的“原貌”、侬智高“大历国”的傥犹州州治应是“古州基”、侬智高在雷火峒留下遗址群等方面,对侬智高“起事地”雷火峒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寻。
  关键词:侬智高;雷火峒;“古州基”;遗址群
 
  侬智高系我国北宋中期广西广源州的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事”的发动者。作为一名壮族首领,侬智高领导了壮族和其他民族人民反抗交趾的掠夺骚扰,并多次击退交趾的入侵。他是有名的壮族历史人物。关于他的“起事”,国内史学界、学术界研究得比较多,但深入对其“起事地”进行探究的,则还没有见到该方面的文章。[2]前段时间,由于工作上的关系,笔者曾实地查看、探寻了其“起事地”的一些地方。在此,我们特把侬智高“起事地”雷火峒的有关情况进行“归纳”如下:

  一、侬智高“起事”前活动区域侬峒地的“概貌”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岭南置桂林、南海、象郡,分而治之。象郡治所在临尘县(即现在的崇左市)。到了唐代,今广西左右江地方统称为西原,侬峒地则是为唐代西原的重要组成部分[3]。其中处于左江一带和左右江交界处的大新、天等、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和靖西等地都属于侬峒地。据《明史-广西土司传》及《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太平府所领的太平、安平、恩城、全茗、茗盈、结安、结伦、镇远、思同、万承、上下冻、陀陵、罗阳等州县皆为西原侬峒地。如今,大新、龙州、天等、靖西等县的不少壮族群众与越南的不少边民,都还过侬峒节,载歌载舞,杀猪宰羊欢庆这一盛大节日。这表明,侬峒节与侬峒地具有某种意义上的渊源关系。
  峒是古代壮族社会的政区名称,峒以下是社,社以下是曼[4]。社由若干村落组成,曼是大小不等的自然村。在秦始皇统一岭南推行郡县制以后,峒就成为州县以下的行政单位。北宋时,侬峒地属于广源州,该州“在邕州西南(即在今天的广西南宁的西南部),郁江之源”,是邕州所属四十四个羁縻州之一,隶左江道[5]。左江道则因境内有左江而得名。
  左江发源于越南北部。由丽江、明江、黑水河汇合而成,再流经崇左、扶绥至南宁,汇入邕江。龙州至南宁这一河段,现统称为左江,全长470公里。左江在历史的流淌中灌溉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百姓,孕育着壮族先民骆越人的文化。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黑水河的宁明、崇左、龙州、大新、扶绥等地的河段上,至今已发现180多处280多个组画,这是壮族先民骆越人在战国至两汉时期画上去的,是至今发现的壮族最早的绘画艺术。此类绘画艺术,以左江支流明江的花山壁画最具震撼力,为世界罕见[6]。
  悠悠左江,源远流长,蜿蜒曲折,流经崇左时,突然出现个大转弯,形成葫芦状,故此地被称为壶关。古时崇左的太平府,有一古渡,它是左江两岸先民走南闯北的要津。两岸陡坡的石级,渗透了百姓的血汗,留下了历史的脚印。岸边绵延的长堤,据口传是太平府属各州县的土民运来砖块砌成,他们由官府派人监工,自备口粮,分段构筑,不领工钱,这是土司专制时期的劳役制度。至今堤坝虽已成为残垣断壁,但基础牢固,是历史变迁的见证。
  中国历史进入到北宋时期,侬峒地因侬智高在雷火峒活动、“起事”而引人注目、备受关注。据考证,侬智高系北宋时期安德州人。安德州即为现在的广西靖西县安德镇,与现在的崇左市大新县毗邻。侬智高成年后与其父长期活动在广源州,广源州的部分地方则属于现在的崇左辖区。
  崇左市在宋朝时为太平府,地处西原侬峒地的中心。《读史方舆纪要》载:“太平府,古南粤地,汉属交趾郡,唐为羁縻蛮地,隶安南都护府。”交趾郡原属中国,唐五代时,安南割据势力崛起,独立建国,扩张领土。迄宋,侬智高与父亲侬全福(又叫“侬存福”、“依存勗”)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捍卫领土完整,同交趾统治者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宋人沈括所撰的《梦溪笔谈》载:“广源州者,本邕州羁縻。天圣七年,首领侬存福归附,补存福邕州卫职。转运使章频罢遣之,不受其地,存福乃与其子智高东掠笼州,有之七源。”天圣七年即1029年,笼州即今龙州,七源今属越南。由以上记载可见,侬全福和儿子侬智高保疆卫国是有功绩的。然而,交趾李氏王朝的扩张愈演愈烈,1039年,交趾王李德政率兵攻打侬存福,占领中国领土,将侬存福及其长子侬智聪杀害。侬智高处境危险艰难,于是随其母阿侬向雷火峒(即现在的广西大新县下雷镇)奔去,复据傥犹州,并在傥犹州建立大历国,继续抗击交趾入侵[7]。
  广源州与傥犹州相邻,但当时交趾王正在强占广源州,在那里部署重兵。北宋王朝推行“御北弃南”政策,不支持侬智高的抗交趾斗争。据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50记载:皇祐二年即1050年二月,“广南西路钤辖司请于邕州罗佪置一寨,以扼广源州蛮贼。”罗佪即今罗回,近临现在的广西龙州水口。早年,侬全福父子已东掠笼州,有之七源,有了立足之地。由于侬智高的母亲是武勒州人,即在当今龙州县武德一带地方,因此他们对此地甚为熟悉,于是绕道七源,入龙州,经金龙、过宝圩、上岩应,到硕龙,抵达下雷。
  这带地方正是侬峒的腹地。宋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载:“旧有四道侬氏,谓安平、武勒、思浪、七源四州皆侬姓。”金龙、宝圩、岩应属安平州,为西原侬峒地。金龙曰金龙峒,如今弹唱的金龙天琴保存了侬峒的说唱乐章。宝圩的板六、板价两个自然村的群众,至今还保留了侬峒的衣饰样式和民俗特点,称为短衣壮。
  侬智高随其母奔雷火峒的路线,后来成为中越边防线,是如今广西那坡、靖西到龙州的主要通道,而下雷是必经之地。现在的大新县下雷镇,尚有侬智高构筑的多处防御工事遗址和遗迹。

  二、侬智高“起事地”雷火峒的“原貌”

  雷火峒,现称大新县下雷镇,地处中越边境中段,东临龙英,西接越南,北通归顺,南达龙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侬智高为交趾所逼,随其母从广源州奔雷火峒后,即在雷火峒里的山上构筑城墙,建防御工事,其遗址、遗迹如今尚存。最典型的是岜特山山顶城墙,如今基本保存完好。距岜特山不远有个布国村,村里有个断龙坳,相传侬智高曾在此地称王。
  雷火峒的制高点是岜特山。登山远眺,群山都在视线以下,是个难得的军事要塞,当地人称此山为侬王城。该山在逻水东岸,即今大新县下雷镇信隆村。“岜特”的壮语是裂山,这座山方圆数里,弄闷、布正、布温三个自然屯环山而居。其主峰在弄闷屯,兀立一柱,好像裂开的一样,因此而得名岜特山。岜特山是逻水东岸的制高点,西边群峰如笋,关隘错落其间,尽收眼底;岜特山西面则是一片岭坡,岭顶平坦,宽约五十亩;山间有一口泉水流出,可供饮用和灌田;岭顶东北边有个入口处;侬智高和他的母亲就在这座岭顶筑一道三合土泥墙,高过人头,上可走马。这道城垣虽经受近千年的风雨冲刷,泥层流失,但基础牢固,突出的部分长满草木,走向可辨。这是第一道防线,也是前沿阵地。
  岜特山共有五个相连的弄场。从第一道防线进入第一个山口,山峡间筑起石墙,开有城门,即是第二道防线。跨过该城门,便进入第一个弄场,叫弄莫,是圈养牲畜的地方。攀越过北面的山崖,走约300米,登上一个山坳,即是第三道防线,越过这道防线便进入第二个弄场,叫弄社。那里的山坳上砌有石墙,设有城门。如今两边沿着山脊筑起的城墙,还隐约可见。弄社低洼平坦,约40亩,中间有一口泉水涌出,不溢不漫,经年不涸。四周洞穴遍布,可栖息,据说这是一个练兵场。20世纪80年代,弄闷屯农民廖元新到此开垦种植果树,养禽畜,在地下半米深处,掘起木炭、锈铁等物,还捡得多枚古钱,证明古时有人在此住过。从弄社进入一个山口,那里同样有石墙,设城门,原貌基本不变,但已是蒙络摇缀,树根交错盘桓,可见年代之久远,这是第四道防线。进入这道城门便是第三个弄场的入口处,名叫弄东。弄东巨石甚多,东面有一个宽敞的岩洞,洞前是一块巨石平台,据说这是侬智高的司令部。相传,山洞里埋藏侬智高的一条金棍、一双金鞋和一把宝剑,称为侬王三宝。但后人苦寻“三宝”,仍一无所获。爬上弄东的山坳,便进入大甲柳、小甲柳两个弄场。这两个弄场是后院,利于隐蔽和转移。小甲柳山口朝南,也砌有城墙,筑有城门。因后来当地农民开垦种植,拆下石头围园,城墙城门已被破坏掉。五个弄场从此北面入南面出,是一个封闭式的营盘,每个城门就是一道防线,加上前沿阵地,一共五道设防,可谓是固若金汤。
  岜特山是环形山体,从岜特山主峰向两边山上砌有石墙,建有哨所,壁垒森严。东面城墙有个回旋余地,用作祭坛,叫喜善坛。弄闷屯旁有条登山路,不铺石阶,靠攀抓猫牙石和树根藤蔓而上。顶峰东面砌有石墙,南北伸延,南端开有城门,至今保存完好。越过城门有个天然岩洞,居高临下,可环顾四周,其脚下便是弄社。布正屯旁的岜墓山有登山小路,同样可以攀援而上。山顶城墙向南面伸展,顶平如砥,可双人并排而行。脚下是娅甘岭的第一道防线。山顶城墙左右环合,犹如岜特山的两条巨臂,重拳在握,可以御敌。
  除了上述的岜特山侬王城,侬智高还在雷火峒构筑有岜倖山防城、后龙山卫城、侬王火灶洞、峺洛岗哨等。现存的遗址岜倖山防城,在下雷镇仁爱村,山顶城墙自南向北构筑,长两里多,位于逻水西岸,与岜特山隔河相望,遥遥相对。山上南边建有瞭望台,山里岩洞则安放石磨、石臼等谷物加工器具。山坳有一石罅有水流出,终年不涸。水窝旁边的一块盘石上刻有“玉津泉”一行字,下面勒“秀峰子题”四字。侬智高遗址刻字仅见此处,但不署姓氏,也不写年代,无从考证。岜倖山脚有一深潭,潭边山洞深不可测。洞内有陶瓷破片,是乱世的避难所。岜倖距德天隘10公里,有路直通。岜倖防城扼守要冲,是战略要地。后龙山卫城则为下雷土司衙门的苑囿,是州治的靠山。山顶上砌有石墙,建有哨所,山坳上筑有城垣,设有城门。其遗址犹存。后龙山卫城同岜倖防城连成一线,与岜特山侬王城呈鼎立之势。
  雷火峒还有侬智高的一个防御工事,那就是侬王火灶洞。这个洞在下雷镇智兴村凌洪屯和弄彝屯之间,偏于一隅,在岜特山侬王城的北面,与后龙山卫城相距不远。当地人称侬智高为老彝,意为酋长,侬智高在此驻兵,故名弄彝。该洞洞穴深邃,洞前砌有石墙,崖壁下有一块磐石状似火灶,残留烟灰,当地人称为侬王火灶洞。此外,下雷镇智兴村弄江屯有一峺洛岗哨。它是下雷通往上映转入内地的主要通道。“洛”与“骆”通,意为骆越的山冈。哨所设于山顶上,俯视可见侬王火灶洞,远眺可望侬王城和后龙山卫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傥犹州的咽喉。
  侬智高带领军民在雷火峒山上构筑城墙,建设防御工事,对防止交趾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构筑的系列防御设施,有的依山而建,有的建于山巅,规模宏大,工程艰巨,如今已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观赏价值和考古价值。

  三、侬智高“大历国”的傥犹州州治应是“古州基”

  傥犹州与广源州相邻。侬智高起事前主要在广源州活动。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侬智高“转到”傥犹州建“大历国”,与交趾李朝相抗衡。之后,多次击退交趾入侵。那么,傥犹州的州治在哪里?
  从历史上看,州治的选择往往与河流有关。逻水是傥犹州境内的主要河道,州治很可能选择在逻水两岸的适当位置。侬智高在逻水东岸的岜特山上,构筑有一道环山城墙,后人称为侬王城。侬王城下有一个百达村,土地平旷。明朝万历年间,时任广西巡抚的杨芳编绘了一本《殿粤要纂》,以图示的方式标明广西各府州县的地势和关隘古迹,相当于当时的军用地图。该书的下雷州图,有“古州基”和“上曜峒”、“下曜峒”等标志,这为我们探寻傥犹州治提供了重要“线索”。由明朝地图倒推宋朝地点,有一定依据,明万历年间广西巡抚杨芳编绘的《殿粤要纂》,对探寻傥犹州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根据杨芳编绘的《殿粤要纂》图示进行分析,“古州基”是在现在的下雷镇百叠屯。百叠屯坐东朝西,前临逻水,背靠香寿山。香寿山的南面是岜特山侬王城,岜倖山防城和后龙山卫城则在逻水两岸。百叠村前有一片水田,叫那彝。老彝是老百姓对侬智高的尊称,那彝是侬智高田,那彝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图示中的“月池”标记,如今尚有形迹可寻。那里有一条溪水自北向南,流经百叠村前,注入逻水,“月池”就在溪流的中间。香寿山下是一片平坦的草地,那是跑马场。村庄南面有三棵高大的扁桃树,盘根错节,是“古州基”的防风林。图示的东北方有“上曜峒”和“下曜峒”地名,雷火峒改为下雷州后称为上祐甲和下祐甲。“曜”和“祐”是谐音,又同傥犹的“犹”是近音,其地与靖西相邻,靖西土名叫“央”,“央”与“傥”读音相近,“央祐”是“傥犹”的本体,这应是傥犹州得名的由来。
  历史上,下雷定为州治所在地,多选择在逻水西岸,只有“古州基”在东岸,这个“古州基”无疑是傥犹州的治所。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载:“西原州:唐置,治所在罗和县(今广西大新县西北黑水河西岸),宋废。”黑水河又名逻河,即逻水。罗和即逻河,因河而得名,同音异字。文中的“大新县西北”指下雷。“古州基”在逻水东岸,显然那是傥犹州的治所。侬智高起事失败后,傥犹州消失,新置顺安州。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还记载:“顺安州:北宋嘉祐中置,治所在雷火峒(今广西大新县下雷)。元丰以后改为下雷州。”嘉祐是北宋仁宗年号,时为1056—1063年。元丰是北宋神宗年号,时为1078—1085年。由此看来,顺安州治所也很可能在“古州基”,领雷火频婆诸峒。顺安州改为下雷州后,其治所随后迁到逻水西岸。
  侬智高在傥犹州建“大历国”,与交趾李朝相抗衡,需要有一个安全的地方作为“指挥中心”。“古州基”有逻水天险阻隔,有岜倖山防城和后龙山卫城抵挡拱卫,有岜特山侬王城做靠山。这三足鼎立的防御工事,非常有利于侬智高建立稳固的抗交根据地。很显然,“古州基”是傥犹州治所,考之有据,言之成理。
  “古州基”是傥犹州治所,尚有当地民间说唱和传抄的资料可证。如下雷《仸经》手抄本有侬全福和侬智高建立长其国和大历国的唱段,下雷民间有“帅相士”的土象棋弈棋法,据说来源于侬智高的创造。下雷农姓有《侬智高传诗留予后代传看》的手抄本,还有许多称赞侬智高的民间故事和侬智高遗址。这些都足以证明下雷是傥犹州治故地的证据。

  四、侬智高在雷火峒留下遗址群

  侬智高在雷火峒及周边地区活动、起事过程中,既反抗交趾的掠夺骚扰,多次击退交趾的入侵,也留下了星罗棋布的遗址群。这些遗址群,遍布在如今的大新、天等和靖西等县。
  木榔岩:木榔是谷物加工器具,用整段大木头刨成槽形,置谷物于槽内,捣之,用于脱粒或去壳。侬智高部将将其吊上高山岩洞,用以储粮、盛水,派兵驻防,建立高山据点。在大新县下雷镇计有弄江、弄郎、下的、怀差、弄怀等多处木榔岩,可惜大多都已经受到破坏。弄江木榔岩有60多只木榔,1973年下雷民兵演练时,许乃君等几个民兵骨干攀援石崖入洞,只见榔槽空空,木叶覆盖,别无一物,便撬下其中一只,搁于山上石间,现在遥望尚见。其余,他们放火烧了。下的木榔岩共有70多只,有一只躺于洞口,如今远观可见。其余的木榔岩,都人为地破坏了。这几处木榔岩都在下祐甲,即今下雷镇三湖、新湖、智兴三个村的范围内。这几个山洞都叫敏阳岩,据说是侬智高的部将侬智阳负责派兵守护。有人说这是岩棺,但从来没有发现死人的骨骸。其实,这是侬智高的高山岩洞据点。
  侬智高石臼洞:该岩洞位于大新县下雷镇三湖村叫英屯,洞口砌有石墙。据说是侬智高的家属避难所。洞内有石臼,用于舂米充饥,今已不见。山上有哨位,有升旗台,有事则吹牛角传讯,摇旗为号。旧址尚在。此山有两洞,南洞住人,北洞圈畜。两洞都很深,洞内有沙金,挖金的沙坑犹在。
  侬智高金银洞:靖西县湖润镇有峒巴侬智高金银洞和弄便侬智高金银洞两处。峒巴金银洞埋藏很深,数量巨大,有“广东广西吃不完”之说。弄便金银洞藏于高山洞穴,叫通天岩,藏量也很多。据说,运金银的牛马排队卸货,牛脚马蹄踩踏成一片水田,叫“那莫等”,意为等待卸金银的牛队把地踩成的水田。天等县福新乡里进村里合屯也有一个侬智高金银洞,金银无数,有一条大蛇盘缠守护,拒人入内。这些都是民间传说,虽多年来去探寻的人不少,但都一无所获,而其故事则流传了下来。
  百感侬智高汲水岩:《徐霞客游记》记载,天等县向都镇附近有个百感岩,民间有侬智高据该岩洞驻兵的传说,这是有书为证的侬智高遗址。该镇金洞村则有侬军帽盔和“定宋宝刀”等传世,但那些帽盔和“宝刀”都已出卖或送人。天等县向都镇还有火牛阵之类的传说,有称颂侬智高的山歌传唱。
  北河产金:大新黑水河上游有三条支流,即西北河、西南河、北河。西北河又名逻水,西南河今名归春河,北河又称下祐河,流经上祐甲、下祐甲,注入逻水。北河产金,河流两岸、渠坤岭、坤求山、岸屯汤望山等,皆藏金矿。当地人用土法开采,淘河沙、挖金坑、掘岩洞,皆得沙金。民国时期,因采金业兴起,那里形成了一个圩场,位于北河中心坤求屯,那时叫坤求圩。商人到此收购沙金,同时推销日用品和采金器具,繁华一时。《宋史》有广源州产黄金丹砂的记载,又有侬智高向朝廷献黄金的记录。看来,北河产金是那个时期的一个重要产地。
  侬智高“起事”后终归失败,但不应以胜败论英雄。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黄现璠等编著的《壮族通史》(1988年版)对依智高作了如下的评价:“侬智高不愧为壮族人民的首领,在我国农民起义的历史中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敢于抗击外来侵犯的人物中,也应有他的一分。侬智高有功于当时,遗泽于后世,值得人民代代传颂。”[8]这个评价,比较中肯。事实也是如此。长期以来,侬智高的抗交反宋事迹和故事,已被祖国西南边陲各族人民一直传颂。过去的“雷火峒”即如今的大新县下雷镇及周边地区,不少群众还以不同的方式纪念侬智高,寄托他们对这一壮族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其中,建庙宇纪念侬智高,在壮族地区较为多见。壮族地方至今大部分村屯仍建有“老彝庙”即“土地庙”,“老彝”是土著民族对侬智高的尊称,意为土著民族壮族的首领、酋长。“彝”即汉音壮人,把老彝作为侬智高的代号,后人为此立庙纪念,并把村头立的土地庙就叫“老彝”,每逢过年过节村民们都去供奉“老彝”[9]。
  本文通过对侬智高“起事地”雷火峒的探寻,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广西边境地区久远的过去,并由此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边疆文化、名人文化等众多文化的精华。历史是一面镜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需要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的发展环境,为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本文得到崇左市民族工作顾问侬立芬、侬兵提供的有关资料。
[2]范宏贵:《侬智高研究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3]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三十 四裔考七》,中华书局 ,2011-10)
[4]黄家信:《试论壮族的“峒”》[J].学术论坛,2005(8)
[5]参见白耀天撰:《关于侬智高国籍研究之二》,载《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6]杨映川,崇左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开发研究,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11月P87
[7]孙舟,(<侬智高是傥犹州雷峒人的十大理由> 来源:大新政协网)
[8]黄现璠:《侬智高》,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9]罗彩娟:《侬智高研究综述》,广西民族研究 2009年第3期


[1]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微支持,请随意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阅读
  路远时长情未了  农日东 2020-8-2
  侬智高“起事地”雷火峒探寻  农日东 2018-8-14
  农美霞:“阳光女汉子”的高考蜕变  佚名 2016-1-18
  广西上思县籍抗日阵亡将士录  《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 2011-3-12
  农侬土客之争是好事不是坏事  云南富宁 农贤生 2010-6-14
  [高中]我心目中的党  农爱霞 2011-7-1
  农氏网新增《云南侬(农)氏族谱》在线阅读版  农氏网 2013-4-5
  [小说]故乡故事  农耘 2011-11-18
  农宇书画作品欣赏  农宇 2013-8-8
  广西镇边县藉抗日阵亡将士录  《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 2011-3-9
 
 
芳名榜 | 本站宗旨 | 目标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访问统计: 00028101155 
友情链接:
农氏网百度农姓贴吧姓氏321文化网


传真:(请尽量网络联系) 联 系 人:农杰雄 邮政编码:361015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北二路    邮箱:nongshiwang@qq.com
农氏网© NongShi.ORG    管理     琼ICP备0900228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