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园丁童心仁术
——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农光民教授
农光民小传
农光民,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儿科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她临床经验丰富,率领团队用实力打造出广西最富盛名的儿科专家金字招牌;她科研成果丰硕,因攻克手足口病、重症哮喘等多个科研难题而声名远播,所写论文曾刊登在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等;她从教三十余载,桃李满天下,学生大多成为医学战线上的骨干。她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委员,《中华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华实用临床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华妇幼保健杂志》等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厅级科研课题多项,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教材4部,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是广西优秀专家、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广西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优秀教师,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联系的专家,其先进事迹受到《广西日报》等党报党刊的多次报道。
与医学的不解之缘
出身医学世家的农光民,到现在还记得几十年前,看到父亲治愈的病人们康复后一家人高兴的笑脸,那一幕就这样深深印在农光民心中,自此抽离不去。年少懂事的农光民觉得,救活一个病人,就相当于带给一家人欢乐。小小年纪的她暗下决心,长大要当一名像父亲一样的医生,治病救人。尽管后来遭遇了“文革”,曾作为知青到南宁郊区凤岭园艺场插队过一段时间,但这种挫折却不曾让她心中的“医生梦”产生丝毫动摇。1977年高考,农光民迎难而上,刻苦学习,如愿考上了当时的广西医学院医疗系本科,迈入梦想的大门。自此,农光民开始了自己与医学的不解之缘,低头前行,一走就是37年。
医学是人学,关乎性命,儿科更是“谨严慎行”的学科。1983年毕业后进入附属医院,农光民主动请缨进儿科,担任住院医师。1985年,农光民考入了母校广西医学院的儿科呼吸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全国著名儿科专家叶培教授。正是老一代医学教育家们的言传身教,他们的高标准、严要求成就了今天的农光民,这也是她对自己的学生严格要求的原因,因为她要把这种光荣的传统和做法传承下去。
2004年,农光民被任命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2005年11月到美国密歇根儿童医院进行临床访问,进修儿童哮喘、呼吸睡眠障碍、风湿性疾病的诊治,并观摩了美国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生儿科学教学,这也成为她日后带教带学的一个丰富教学资源。
作为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儿科)和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儿科学)的学科带头人,农光民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儿童间质性肺疾病、手足口病等研究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力,参与创建并先后担任全国儿童间质性肺疾病协作组副组长、组长。2009年以来,广西出现了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危重症手足口病的死亡率较高,尤其在一些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重视,手足口病极易被视作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最终夺去了许多幼小的生命,给许多贫困的家庭带来巨大的创伤和打击。这既是临床救治能力的严峻考验、也是实现其发病机制研究的突破性机遇。农光民义不容辞,临危受命,身为自治区专家组组长,多年来一直奋战在危重症手足口病救治的临床一线,和儿童同道们一起成功挽救了许多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生命。
在出色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农光民没有停步,其所领导的团队通过多学科协作攻关,总结临床救治的成功经验,以全球病例数最多的一组临床病理资料研究证实:危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并发严重的脑干、脑炎,而肺水肿、肺出血及心功能衰竭均为神经源性所致。这一研究发现,对进一步阐明危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进而指导临床救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该项研究成果的论文发表在国际临床医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是中国大陆研究人员首次在该杂志上发表关于手足口病的研究文章,也是广西研究人员首次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
农光民淡泊名利,认为荣誉和称号只是从事医学教育工作过程中所收获的“副产品”,面对鲜花和掌声,她依旧努力向前,因为还有更重要的身份和使命鞭策着她——教师。
执教一生终不悔
她经常说:“我既是医生,还是教师,做着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先辈们的接力棒传到我的手上,我最重要的责任是传承学问,培养接班人。”作为一所教学医院的儿科主任,她身兼儿科学教研室主任的双重身份。在她心中,有着最朴素,却也是最深沉的梦想,作一名老师,一名可以和学生真正“交心”的老师。
农光民热爱三尺讲台,就像喜欢和病人在一起那样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她至今仍记得,第一次上讲台,她的大课就广受好评,学生们在课评时对她的课评打了高分,这让当时主管教学的主任颇感意外,因为没想到年纪轻轻的农光民上课还挺“有一套”。学生们对她的认可让她备受鼓舞,教鞭一拿就是三十几年。
时至今日,农光民至今依然坚持给本科生上大课,包括全英班的留学生课程,是学校里仍坚持在教学一线的“大牌教授”之一。《儿童学呼吸系统疾病》是她的“拳头产品”,很多学生都说,农老师的课不拘泥于书本,将理论和临床密切结合,处处都是鲜活的实例,听起来极为过瘾。由于有留学经历和英语优势,农光民还经常将前沿的科研成果与基础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将枯燥的概念同实际相结合,一门原本枯燥无味的课程,被她讲得妙趣横生。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农老师的大课连一向只坐在后排的男生也会早早去教室占第一排的位置!”
为本科生上课她精彩纷呈,带研究生她讲究严谨治学。凡她所带的研究生,她都倾其所能帮修改论文,经常是凌晨十二点半发论文给她,农光民就连夜修改,第二天一早就回复给学生,从论文结构、语法、细到标点符号,都合乎规范。甚至在她作为访问学者在国外深造期间,凡是学生们的论文,她不论时差,不论辛苦,第一时间“远程遥控”,不仅要学生发综述,还同时要附上所有的参考文献全文,并且把这几十篇文献打印出来一一进行核对。
医学生的研究是以精准的实验数据为前提的,农光民经常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完成实验。学生蒋敏的硕士课题是哮喘患儿痰液的研究,小儿吐出痰液难度非常大,多数患儿及家属没有耐心的和信心配合她的研究。农光民总是耐心的动员病人及家属,千方百计帮她募集患者,甚至动员自己的儿子和侄子来做对照组。在这个课题里,痰液的处理及细胞分离和染色是研究的难点,蒋敏自己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结果也不理想,农光民在完成一天繁重的医疗和行政工作后,晚上和周末还亲自指导她的实验操作,经常偌大的一层实验室里就只有师生两个人。在农光民的指导下,蒋敏优化了研究方案,最终建立了一整套国际规范化的诱导痰及处理痰技术。
生活中,农光民宛如慈母。学生赵应月一年内两次阑尾炎犯病,但因为学习忙碌选择继续咬牙坚持,农光民在得知情况后及时送她去做手术,经常打电话寻问情况。最让赵应月感动的是,手术结束回去上班后,农老师依旧记得她是周三下午出门诊,因为正常情况下周三下午病人是非常多的,怕累到她,安排其他同事替她出诊。
作为老师,她从不收学生什么礼物,哪怕是逢年过节和学生们聚餐,她也是厉行节约。她经常教育学生们不要太铺张,重在团聚。相反,农光民手头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会经常分发给身边的学生们,甚至包括学生们的小孩,她都惦记着。
截止目前,农光民已培养9个博士研究生(毕业6名),30个硕士研究生(毕业24名),所指导的研究生相继成为广西有关单位儿科的骨干。逢年过节,农光民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学生们在送上节日祝福的同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农老师,感谢你当年的‘严格’之恩,我们因此受益终身!”
用爱熏陶学生 当个好医生
在医患关系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的今天,医学教育应承担起怎样的使命,培养既有精湛医术,又有高尚医德的医务工作者?农光民说:“在病人面前,我是个医生,医乃仁术,应施惠而莫图报;在学生面前,我是个教师,育人为本,应身教重于言教!”她特别注意学生们的品行和道德教育,甚至认为德育比专业知识教育更重要。
作为一个医生,医术精湛是基础,品行高尚是前提。平日里,农光民特别注重加强身心修养,做到宠辱不惊,处之淡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做好言传身教。课堂上,她经常讲在临床上发生的例子,尤其是涉及医生道德品行的内容。
她经常回忆起自己大学毕业工作第一年发生的一件事:大年三十值班接诊了一位流行性脑膜炎的患儿,她和同事们奋力抢救了一个晚上,凌晨五点多,患儿还是走了。虽然当医生的第一天就做好了面对死亡的准备,但那一刹那,心里的难受与无助还是令她至今难忘。
从那以后,面对生命,尤其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农光民感到责任重大。她经常对学生们说:“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对小儿疾病当时治疗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一些药物的不当使用,都会给孩子以后的成长造成身心两个方面的伤害”,所以,她对学生们的要求,必须要珍惜和重视生命“开药要慎重,能不开的药尽量少开,能开副作用小的就不开副作用大的;对孩子要亲切,要多些鼓励和安慰;对待家长要耐心,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多说几句,少走弯路。”
她的学生梁秀安这样回忆:“刚开始跟着农老师学习非常的‘累’,她非常认真,只要和病人有关,事无大小,都亲自过问,病人的病史,所有的体征,每一张化验单、影像结果、病理报告、超声波等等,经常亲自到相关科室进行核实或请教专业人员。对病人热情接待,对患儿的病情解释得到位清楚。家属信任的眼神,孩子在她的抚摸下多么的乖巧听话,就好像她自己的孩子。”
农光民是大儿科主任,平时工作很忙,但哪怕再忙,她都坚持每周至少带着学生们查房三次,有时碰到疑难重症病人,一天会多次查房。经常看到她带领一帮年轻的医生们出现在儿科病房各个角落,脸上带着微笑,言语中都是指导和安慰。她要求学生们像她那样熟悉每一例患儿的病情,全盘考虑,对症下药。还经常指导学生书写病程记录,指出哪些部分没有写出疾病的特点,哪些部分重点不够突出,哪些部分写的不够简洁,哪里有错误。在她的带领下,儿科的实习生管理以“严格”而著称,但仍旧有许多学生选择到这里锻炼和成长。
作为广西最富盛名的儿科学专家之一,许多区内外的病人都是慕名而来,她的门诊总是一号难求,她经常为来自农村、不了解医院电话、网络预约流程的农村患者们加号,延迟下班更是“家常便饭”。写诊断和开药也是认真仔细、反复推敲,许多疑难病症经过农光民的诊断后均能准备找到病因,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熟悉农光民的人都说,农教授治愈的患儿不计其数,在这些孩子就诊期间,她都会全神贯注、毫无保留地将母爱播撤在这些孩子身上,她的医者仁心、精湛医术不仅使病人赞叹,也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与其他科室相比,她所在的儿科,在降低医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和减少人均费用方面“功不可没”,她为此感到欣慰,因为在她看来,公立医院的社会效益理应大于经济效益。
农光民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的医德医风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学生。“每天早晨,农老师早早来到办公室工作。她思维活跃,对临床的敏感度高,随时有新想法就马上和我们交流,对待患儿和家属都非常耐心,”学生刘静说,“她对病人非常关心,对于危重疑难病人,出门诊的那天,她会提前来看病人,门诊结束后,哪怕再累再晚,她也会问问病人的情况才放心回家。很多病人慕名而来,所以她的门诊量很多,经常有些病人挂不上她的号,就转到我的门诊就诊,病人家属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你是农主任的徒弟吧?农主任的号没挂下,所以我们挂了你的号!’这句话让我为是农老师的学生而倍感自豪!”
未来,农光民还将继续奋战在医疗教育两条战线上,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在其位,谋其政”,她将继续做好教书育人每件事。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