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氏网
资料征集
资料征集
在线族谱

文章检索

农氏网 >> 源流考究 >> 侬智高古道行
侬智高古道行
来源:侬智高研究资料集     作者:覃芝馨     上传时间:2009-12-7 21:58:06   点击数:19045


  


  1998年8月下旬,我参加三塘镇召开的镇史座谈会时,看到那况村甘村坡有一本清朝同治年间修的《农氏家谱》,记有:“吾祖生于云南大理府,避拢东迁西粤,宋代年间从大理府迁移镇安府(今德保县),后到南宁府宣化县下东二图甘村居住。因族人侬智高兵败,为防株连,故把‘侬’改为‘农’,才免遭难。”甘村农氏后裔于去年曾派人到大理寻根未果,他要求郊区地方志办公室协助他们到云南找到侬氏家族。经过组织研究,决定由我和甘村农元恩,三塘镇文化站长农启光(甘村人)三人,于10月11日至20日沿着当年侬智高出桂入滇故道采访。历经大理、昆明、文山、广南、富宁等市县,行程4000公里。11日下午,到昆明我们好不容易在昆明大学通过侬晓岚找到她父亲侬鼎升。出访以前,我们走访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覃乃昌等,请教到云南采访侬氏后裔有什么线索,他们提出到昆明必须首先找到侬鼎升,说侬对侬智高很有研究,又是广南侬氏后裔,通过他在云南可采访到侬氏关键的历史材料。说来真有缘分,侬鼎升也计划过近日到大理调查侬智高下落,次日,我们随他一起前往大理。
  从宋朝至今历代史志书记载侬智高入大理后,下落众说纷纭:有说是“为大理王所杀,函首邕州”;有说是“败走特磨道(今云南广南富宁一带),死科岩”;有说是“不知所终”。听闻不久前大理发现一元代石碑,碑文记载侬智高死的经过。
  1999年10月13日上午,我们一行4人到大理市地方志办公室。办公室主任杨民刚上任不久,对侬智高的下落不十分清楚,他介绍我们去大理博物馆,那里有许多碑文,可能有记载。到大理博物馆,找到了有关记载侬智高的碑文,我们喜出望外,蹲下来细看。碑高113厘米、宽60厘米、厚15厘米,青石质,两面刻文,直行楷书,各17行,行均35字。碑题“故大师白氏墓碑铭并序”(以下简称白氏碑)。
  碑中有关侬智高下落的句子有“(九行)□□□(指看不见的字,下同)乃大宋仁宗皇祐四年壬辰,即我大理(下缺)(十行)□□□南州府,有和原从之,即敏中之苗裔(下缺)(十一行)江,降于大理。其医术之妙则和原,文学(下缺)(十二行)大理文学医方巧匠,于斯而著。(下缺)(十三行)不得不诛,然而不可使玉石(俱焚)(十四行)是函其首于知邕州萧□(下缺)(十五行)也。是时黄玮以文学,和原(下缺)(十六行)林,升和原为医长;是由为(下缺)(十七行)”。(参看彩页图 )
  碑文中一些关键的字句可惜被凿划,因此是非就难以确认。然而,对这段历史稍有研究的人,深入推敲,稍加考察,事实仍可揭开一些的。
  根据碑文载,白长善大师于元大德三年(1299)为治病“不幸而师染疾,至五月十八日而终,都元帅以礼葬之于北陵”,碑大约于元大德年间立。
  根据《广西通志•卫生志》主编游金生在《广西医疗卫生志》、《史料通讯》第10期刊载其文“侬智高下落之谜及其幕僚对医疗技术的贡献”中认为:“故大师白氏墓碑”中的“白氏”是白和原的八世孙白长善,白和原当时是随侬智高部入大理的侬军医师,因医术高明,被大理王留下,他的后裔白长善继承先辈的医术,后成为大理国晚期段兴智王朝的名医,死后由其立此碑。
  原南宁地区文化局局长黄全安,对研究侬智高有兴趣,1991年4月曾到大理仔细考察《白氏碑》三天。1996年9月27日在南宁日报发表了“侬智高死因之谜”,他也认为墓碑主人白氏即白长善,系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后裔,他追忆他的八世祖白和原(即白敏中)的事,碑文载有白敏中也参加侬起义军,降于大理。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就是大理国王段思廉在位的第九年,史书记载侬智高也在此年正式起义反宋,不少史书记载侬智高于皇祐五年降于大理,这一年降于大理者除侬智高外没有别人,“不得不诛”很可能是宋王朝对大理施加压力,反复明令大理交出侬智高等人,诛之是迫于形势而不得不为之,“然而不可使玉石(俱焚)”,此句又说明大理王段思廉对这一批投到大理来的人认为都是难得的人才,史书上说他们中有文学家、医疗大夫、能工巧匠……这些人才对振兴大理国是十分有用的……据考墓碑主人白氏,即白长善,此系唐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后裔,白追忆他的八世祖白和原(即白敏中)的事,碑文中载有当时的白敏中也参加了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
  以上两位先生对碑文的考证和分析,有其一定道理和碑文的依据,即白和原、黄玮当时确有其人,是侬智高部下,“降于大理”,《白氏碑》记有他俩的名。但当时侬智高是否到大理?“不得不诛”的被诛者是否是侬智高则仅是一种推测,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和大理市博物馆馆长李家骅等进行座谈和个别交谈,大家分析有三种可能:一是侬智高到了大理,因政治原因,大理国王不得不诛,《文山风物》(云南美术出版社)中载:位于广南县西郊气象站内,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立有块《狄武襄庙碑》,记载:宋朝时广南隶属邕州(今广西南宁)。皇祐四年,宋将狄青率部南下,夺昆仑关,侬智高不支,狄部追至科岩(今广南阿科乡),侬又往大理搬兵,被大理国所杀之前后始末,以及赞颂狄青功绩。《大理古碑存文录》(大理市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序”中也说:“元《故大师白氏墓碑铭并序》……追述了宋皇祐四年,广西侬智高叛,兵败投奔大理国段思廉朝的重大政治事件。”二是侬智高没有到大理,只派部下黄玮、白和原等前往,后这两人留在大理。三是大理国迫于宋的压力,由于段氏王朝和侬智高的先辈有世交,就编造了“不得不诛”的谎言,侬智高的去向不得而知,结局是不知所终。
  大理国的古代史是错综复杂的,何况宋代发生的事距今有近千年之久,关于侬智高的下落,不仅多种史籍记载不同,就连《大理市志》———这本由政府编纂记载大理历史的权威官书,历代“大事记”编章只从“民国”开始,对清代及清以前的历史只字未提。为这事我特地采访了大理市志办杨民主任,他说:“该志主编是赵世国,修志是政府领导下的主编负责制嘛!大事记篇章又是主编写……”我们约几次都找不到赵世国主编,也就罢了。
  在大理考察后于14日回到昆明。10月15日,一早从昆明乘中巴向文山进发,走了三个多小时的丘陵和平原,到新哨小镇吃午餐,然后车沿着一座大山向下滑,将近二个小时都没有下到山底,这里的风景很特别,这个大山形成一个凹形,一条江水由平地猛向山里冲进,从车上看,仿佛是水由低处向高处流,河水流进山凹就给山吞没了。我感到很奇怪。车下到山腰转弯处,突然见路右边一间房屋挂着一块“水电站工地”的牌子。路边散乱地堆着石头、木头、钢材等建材,就是不见工人。我问坐在旁边的一位从昆明出差去文山的干部,他说这就是“六郎洞”水电站工地。电站在山里建,因为河水在山洞里流,因势而建,这就是全国唯一一座在山洞里建的水电站。他还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洞为什么叫六郎洞,侬智高败退云南,便躲到这山洞中,山洞有很多小洞、很多层,杨文广进洞追击迷了路,侬正躲在下北户,杨问这是何处,带路人说这就是北户,杨(羊)是怕户(虎)的,他听了就撤出洞,侬智高躲过一难。16日,拜访了自治州志办,州志主编黄树辉先生介绍认识了文山县县志办主任杨顺启先生。他讲,传说文山侬氏都是侬智高的后裔,壮族占水头,彝苗族占山头,汉族,回族占街头。壮族因善于耕作水稻,所以喜傍河依水而居。杨主任亲自带车领我们上位于文山县城西郊的西华山,全长12公里,层峦叠嶂,中有36锋并列,挺拔尖矗,地势险要,是文山的屏障。当年狄青部队追打侬智高部曾在山上旧城丫口建城堡,以此为据点对侬智高作长期作战的准备。山上还立有“狄青征侬智高到此”石碑,1999年8月版的《文山县志》附录一,文献辑存记载了此事,文曰:“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狄青征侬智高,寓人龙海基乡(向)导有功,始命领其地,时地俗号些得时、雅得时,因名阿雅。维摩、六诏、朵那白、谨月,大小教化咸为所属(摘自《开化府志•建置》)。”
  癸巳年6月24日,侬智高兵败经文山,侬人煮糯米饭送子弟兵,当时且战且退,有的手受伤在流血,侬兵用手抓饭,糯米饭被血都染红了,所以后来农历六月初一、初六、廿四日,各村壮人蒸糯米饭染成红色祭侬智高,这个节日又叫“红饭节”。(参看彩页图 )
  17日早,我们从文山向广南县进发,车在崎岖的山道上穿行,弯弯曲曲,在青翠的林荫间经过,望去似无路,忽又豁然开朗。村庄有的在山腰间,有的在谷底,袅袅炊烟,鸡犬相戏,真像进入世外桃园。
  中午12点半到达广南县城,我们未进餐厅,未找住处,先租一部三轮车到县志办,县志办的宿舍和政府大院连在一起,找到县志办副主任侬兴光,他安排我们住在大院门口的一间旅社,接待安排非常周到,使我们联系工作方便多了。第二天上班时,县志办主任文耀海百忙中向我们介绍情况,县政协主席曾昭富也热情接见。
  广南县侬(农)氏占全县人口比例很大,又是侬(农)氏土司世袭的辖地,土司统治时间最长,从元代开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将近600年时间,共经历27任土司。广南不是侬智高的出生地,但他从广西退回云南后,依靠广南土司,以丝苇寨为据点,收集残部,招兵买马,在广南抵抗宋军达一年多之久,许多重大战役都是在这里发生,留下的遗迹最多。以杨文广为首的宋军大本营也设在广南,相传宋皇祐年间,宋军部将杨文广破丝苇寨抓获侬智高之母后,即筑营设寨于此,后人称“六郎城”。其实,杨六郎(即延昭)是文广父亲,早已在对西夏的战斗中牺牲,他不可能到这里,以他的名字命名是为了纪念杨家将。六郎城遗址位于广南县城东18公里处,在六郎城寨四周山上,古城依山势而建,高于宝月关小河面约数百米,今存残墙约长一公里。城内古碉高3米,宽0.9米,占地32平方米,石墙及古碉处砌有瞭望孔,古城内曾遗留下一些铁、铜制造的土炮,后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献铁”被作为废铁收去。
  据介绍,在广南,杨文广和侬智高打仗主要有三个战场、三大战役。第一大战役是西洋江之战(原名文象水,清朝才改称西洋江),也可以说是智高的第一道防线,给文广突破了。第二大战役是宝月关之战。侬智高在宝月关设隘,与宋军再决战于此,但也抵不住宋军的势头,现还保留有“宝月关”遗址,位于广南县城东18公里外,山峭壁陡,地势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人莫敌之势。第三大战役是阿科之战,这是智高的最后一道防线;被冲垮以后,有人说就进大理国去了。传说智高有个儿子叫侬兴球,到大理后隐姓埋名,改姓赵,后又回到特磨道。又传最后到广西靖西老家。民国二十五年(1936)《农门历代宗支图》中有侬兴球改赵姓的记载。(参看彩页图 — )
  侬智高起义虽然被打下去了,但他在广南群众中影响很大,大家都称他为“天子”(即皇帝之意),深切怀念。在广南每年农历八月初六、初九都要过紫糯米节,壮族煮紫糯米和生肉奠祭侬智高,缘由是当年侬军败退过路,追兵紧迫,壮人杀猪煮饭给亲人侬军吃,为争取时间,侬军不等肉煮熟便生吃,用生猪血泡饭吞下去,后人为缅怀侬军,后来就把糯米饭染成似生血的紫色饭祭奠。再是每年初一、初二凌晨12时前后(大侬是年初二,小农是年初一)各家由男人拿鸡在神台前供祭侬智高,假如听到狗叫(即有追兵到)就马上收藏起来,狗叫停止后再拿出来供。(参看彩页图 )
  我们沿侬智高古道行最后一站是富宁县。19日中午12时从广南到达富宁县,机关已下班了,由于调查心切,抱着侥幸心理,下车后径直到县府,几乎所有办公室都关门了。只见一个房子里有人在,真巧就是县志办。县志办主任农贤生对我说:“前天他到文山自治州志办联系工作,知道你们来,估计今天到达富宁,我特地赶回来,中午在办公室等候,你们真的到了,不远千里而来,我真高兴。”他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体现了壮族的好客民俗,令大家非常感动。正值晚上《富宁县卫生志》开评审会,叫我们一起参加晚宴,像是特地为我们“侬智高古道行”圆满结束而共同庆贺。农贤生自我介绍,他原籍广西天等,明嘉靖年间迁居富宁,所以人们都他做老广。他也是一位研究侬智高的学者,曾到过靖西、天等、武鸣、宁明等地作调查,在云南省刊物上发表过不少有关研究侬智高的文章。我们在富宁的调查就这样开始,用心听他的介绍,我不时向他发问,他说:侬智高在富宁群众中也影响很大,传说也多,富宁群众有个习惯,过七月节,男人杀鸡,先丢上楼,再拿下来拔毛。这是因为当时侬智高的兵正在杀鸡时宋军赶到,所以马上把鸡丢上楼,才能保全生命。我这时将在大理看到记载侬智高到大理遇害的墓碑看法询问农主任的意见,他说,萧注派人到大理要收买侬智高的头,难道智高还去那里送死吗?他的部下确实到过大理。农主任说他得到的消息是:侬智高后来到老挝、泰国、缅甸。泰语和壮语是相通的,离中国又很近,他到这些国家是有可能的。傣族自治州有个勐腊县沙仁寨,村民都是壮族人。族谱记载祖籍广西,他们祖先曾跟侬智高到过泰国、老挝、缅甸,后回到西双版纳定居,隐名改姓(即改掉侬姓)。由此我想起广南政协主席曾昭富也向我们介绍过,1997年他亲自接待泰国法政大学泰学研究所长苏米•必提伯教授等几位专家到广南,了解广南风土人情及侬智高情况。他们说泰国人民很尊敬侬智高,传说公元11世纪初,侬到泰国帮助统一各部落,建立了兰那王国,这是泰国第一个王国。这里我想起1999年4月中旬在武鸣县举行的“壮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亲耳听到泰国专家苏南达•努差那库(SunandNualChanarkul)在小组会上发言说:“侬智高带兵到了泰国北部的昌莱(今清莱)和当地部族共同开发,建立‘兰那王国’(‘兰那’壮语意即家园)。”据泰国学者考证,“兰那王国”建国于11世纪初,和1054年相差一二十年基本相符,现在清莱街心公园立有兰那王国的培坤孟莱大帝铜像,一身背战刀的武士,当地人都说这就    是第一代国王,从中国来的。老挝专家通肯•坎达古温在小组讨论时说:“壮人这个词对老挝人不陌生,11世纪初,老挝仅有30万人,所以人们叫老挝王为‘30万居民的君主’。”侬智高部下有二万人到老挝(张声震、范宏贵两教授插话:我是第一次听到侬智高部下有这么多兵到国外),占人口比例很高,帮助老挝统一、建立“澜沧王朝”。现老挝的丰沙里有侬智高的后代,是中国人的后裔在老挝最多的省份。
  在富宁县的调查,整整有一天半时间,最后,农启光、农元恩问农贤生:你对农氏族谱很有研究,这里的农氏族谱记载祖籍在哪里,是否同我们所记载的“从大理辟拢迁来”?农主任说:“还未发现,许多人是土生土长的,不过也有记载祖籍来自‘山东白马街’。天等县、宁明县有的农氏祖籍也记载来自山东白马街,这是我去调查亲眼看到当地族谱这样记。”他又补充说,“前年,我去武鸣杜轩村(全部姓农)找4位老人座谈,参加的有农运官、农天红、农国大等,问起祖籍,多数说从天等来,而农运官老人却说祖传最早是从山东白马来。”
  我们从邕州主战场出发穿过云南省的西北部到东南部,又回到邕州主战场———从归仁铺到昆仑关,历史是这样的巧合,当年镇守关口的侬智高,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今天在昆仑关口摆摊设点开展旅游服务的又是侬氏后裔农有宝。1998年10月22日,我到昆仑关口拜访农有宝,提起侬智高,他侃侃而谈,对史料很熟悉,毫无顾虑,也不加思索就出口。他说:侬智高在南宁建“大南国”称帝后,估计到会遭宋军镇压,所以对昆仑关险隘加固,关东面的领兵山是侬的练兵场,山的南侧开辟一条长数百米约五米宽的跑马道。因此,这座山得名“顶平阔”(壮话译意),因为他有备,所以宋将陈曙来打时,一下被侬军歼灭二千多。陈曙大败而归,后被狄青以轻敌为罪名斩首示众。谁知陈曙轻敌的错误后来又轮到侬智高,他轻视狄青,终为狄青用计打败,尸体遍野。侬军有一千四百多人躲进南石桥的山洞,宋军发现后喊话出来投降,侬军不肯,最后被熏死在洞中,后被壮人叫“千四人洞”。由于宋军的镇压,使昆仑关一带村民仅幸存三个人,后人称他们为“三老”———即老政、老张、老巢(老巢是侬氏改姓),过了几百年改朝换代,老巢恢复“农”姓(只是去了“亻”旁)。现在从三塘的甘村,四塘的那毕、苏村,五、六塘的中良,九塘的腾屋,一直到宾州的坛蓬、木菜、沙坡、上阮等十多个坡都是“侬”氏后裔聚居村,总人口约三千多。他们都是为怀念侬智高先祖又回来这一带定居,而族谱又都说是从浙江移民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微支持,请随意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阅读
  【新年特惠】欢迎订阅《侬智高及其家族历史古今》  《侬智高及其家族历史古今》编委 2023-1-7
  【书讯】《侬智高及其家族历史古今》将由方圆出版社出版  农氏网 2022-12-23
  广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行四人到云南广南县对壮族首领侬智高的历史和侬氏土司文化开展调研  广南农侬氏族委会 2022-6-29
  关于重建民族英雄侬智高庙的倡议书  侬智高族裔联谊总会 2021-11-13
  广南侬智高历史文化寻亲之旅暨侬智高族裔联谊总会周年庆典邀请函  侬智高族裔联谊总会 2021-10-16
  论侬智高反宋的实质:保境爱国正义战争  梁庭望 2020-11-1
  重要公告  侬智高族裔联谊会筹备委员会 2020-10-31
  邀请函  侬智高家族后裔联谊会筹委 2020-10-29
  绿叶一样在闪光  佚名 2010-8-20
  南宁坛洛镇那坛村字辈  农全洋 2014-7-31
 
 
芳名榜 | 本站宗旨 | 目标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访问统计: 00025356472 
友情链接:
农氏网百度农姓贴吧姓氏321文化网


传真:(请尽量网络联系) 联 系 人:农杰雄 邮政编码:361015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北二路    邮箱:nongshiwang@qq.com
农氏网© NongShi.ORG    管理     琼ICP备0900228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