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氏网
资料征集
资料征集
在线族谱

文章检索

农氏网 >> 文艺文化 >> 天等土傩戏
天等土傩戏
来源:农氏网     作者:农绍积     上传时间:2016-11-16 8:00:33   点击数:4160

  傩戏是中华民族戏曲大家庭之中起源最早、流传最广,而且最具有多民族、多地域、多形式、多特色的戏曲剧种。史料记载最早的傩戏是在商周就已经出现,到了宋以后就逐步演变成为一种比较完整的以酬神还愿形式出现的傩戏。盛唐以后,传入的佛教与巫道相互融合,促使民间的宗教祭祀活动日益频繁,日臻完善。作为祭祀首选形式的傩戏得到迅速推广传播。除了汉族以外,例如土家族、侗族、仫佬族、布依族等等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傩戏。

  宋特别是元朝以后,中原文化逐步融入壮族地区并且与当地的文化交融,因而产生许多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现象,尤其是集祭祀和娱乐为一体的傩戏现象更为突出。地处桂西南的天等县除少数的汉族和瑶族之外,绝大多数人口都属壮民族,是典型的壮族聚居地。没有例外,这里的先民们世代秉承着浓厚的骆越文化的同时,将优秀的中原文化与本地根祖融合,创造出许多独具天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傩文化,天等古时候的傩文化主要表现在宗教祭祀活动的仪式之中。如古时候流行在佶伦、结安、都康、龙英、向武、上映一带的用于超度亡灵或者祈福驱邪的“跳僧”,他不单有本地的禅坛舞(师公舞),而且中间还有不同类型的音乐、唱词和念白。一般来说用于家庭祈福驱邪、还愿或村屯祈福驱邪的“做斋”,音乐、唱词和念白是比较固定的。但用于超度亡灵时的音乐、唱词和念白会因人而异。师爷(公)根据逝者的生平和亲人的愿望编入相应的唱词和念白。比如把逝者的生平(功德)编排成多个戏剧情节在“上刀山”、“过火海”时以歌、舞或者念来表演。歌词、念白的全是用本地壮话,而且都是按照壮族诗文的押韵形式来编写,完全具备傩戏的基本要素。

  用于祈福驱邪的傩戏观众听得懂、能欣赏,所以深受欢迎。许多优秀的唱词和念白逐步在民间流传。在娱乐形式相对匮乏的年代里,傩戏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成为当时当地的一种娱乐形式。茶余饭后,农闲时节,田头地角、街头巷尾,大家五人一拨十人一群一起吟唱,有时还会模仿傩戏里的情节即兴表演,从中取乐。后来这些傩戏得到民间艺人的推崇、升华和推广,逐渐成为了当地群众称之为“土戏”的土傩戏形式出现在节日庆典的舞台之上和乡村的庙会、社祭活动之中。

  由于受到来自靖(西)德(保)的南路壮剧以及广东的粤剧、南宁(邕州)的邕剧等的共同影响,清末到民初,天等各地的戏曲活动,尤其是土傩戏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清末,天等的各个圩镇相继聘请邕州、钦州、隆安、田东等地的艺人(师傅)到本地传授粤剧、邕剧、壮剧的技艺。各地也相应成立业余的戏班(团),如光绪年间结伦州官冯大勋的冯家戏班,天等圩的添等戏班,龙英州的龙英戏班,向都州的向都戏班,镇远州的调子班等等。到了民国时期,各地的戏班越来越多,三县(时进结、向都、龙茗三县)剧团总数超过20个。来自德保、靖西的师傅也陆续到龙茗、上映、把荷、向都、进远等地传授南路壮剧,当时的戏剧演出盛况可想而知。但是剧团上演的大多是粤、邕的剧目,而且是用白话或者官话(桂柳)演出,农村大多数观众听不懂,只是凑热闹而已,久而久之大家又觉得土傩戏还是很好玩。本地的艺人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尝试把引进的那些粤剧、邕剧、壮剧与土傩戏嫁接,即把原来用白话、官话演出的剧目翻译用土话来表演,结果是大受欢迎。例如,进结的结安剧社把粤剧的名剧目《十五贯》改编成土话本,同时又以当地的山歌“欢”和傩戏常用的巫伦调、师公调以及地方小曲作为音乐素材,配入相应的曲子。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民间艺人依据古傩戏里师爷的“喃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土韵白”,类似京剧里“自报家门”或者京韵大鼓、评弹、说书的唱(唸)词一样,每一个角色一出场,先用一段惟妙惟肖土话韵白来告诉观众:我是谁,想干什么,怎么干……这些韵白的头、腰、勒脚等的押韵非常严谨,因而朗朗上口。许多段子就好像流行歌曲一样在群众中传扬。比如《十五贯》中娄阿鼠出场的那一段韵白,先把自己的丑相说;再告诉大家我干的是偷鸡摸狗的勾当;然后提醒人家养狗护家、看好银元,不小心你家的银就变成我口袋里的钱……最后引入剧情——大叔大婶兄弟老表你要是不相信,看我……虽然已经过去近一个世纪,可是那一段精彩的韵白,现如今结安一带七、八十岁的老人基本上都能够吟出来,可见当时的土傩戏是多么深入人心,大受欢迎。

  说到土傩戏,不得不说一说为它的传承和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民间老艺人。龙干,原名恩孙,别名游浅,结安街人。早年在广西省立天保师范和崇善中学、云南富宁简易师范任教。龙干先生多才多艺,才华横溢。诗词楹联、佛学道科、治病疗伤,无所不能。他是将壮剧、粤剧和邕剧艺术与天等土傩戏融为一体的创始和传承人之一。自从天保、云南回到结安小学任教以后,改编和创作了许多具有结安方言特色的土傩戏。代表作有《十五贯》、《三丑会》、《王三宝》……覃朝祖,上映街人,将南路壮剧与本地土傩戏有机融合的代表人之一。年少时进戏班随师学艺,擅长须生和丑角的表演,具有非常丰富的戏曲表演经验。进入而立之年开始以本地的土傩戏与壮、粤剧相结合,改编和创作了许多当地观众喜闻乐见土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代父从军》、《三姐下凡》和一大批禁赌劝孝、歌颂新风尚的短小精悍土话小戏;农万疆,驮堪乡文秀村人。农年轻时曾经在天保(今德保)为官,期间正是天保的南路(马隘)壮剧兴盛时期,酷爱民间艺术且又聪颖过人的他,耳闻目染南路壮剧的精湛艺术,暗地里把这些剧目的本子、音乐、表演形式和风格记在脑里,放在心上。辞官还乡以后披裟戴冠,成为当地名望很高的道公。人们慕名而来倒不是说他的道行有多高,而是欣赏他在道场之后给大家说唱的南路壮剧的戏文和唱腔的精彩表演。观众的热情也激发他的创新意识,他将学来的壮剧艺术与本地土傩戏相结合,创作了许多民间搞笑形式的小戏,并组织业余戏班到村屯和圩场演出。解放以后曾在县文化馆工作,也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土戏,后因“历史问题”解甲归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天等土傩戏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除了领军的龙干、覃朝祖、农万疆以外,许多中青年的艺人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土傩戏的创作和演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可是自从“文革”浩劫以后,天等土傩戏一落千丈,几乎濒临灭绝的边缘。2014年春节期间,结安业余剧团发起重新排演《十五贯》,县电视台选播其中几个片段,结果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大家好像突然间发现天等居然还有如此靓丽的民间艺术深藏闺中,应当让她重见天日、发扬光大。只可惜为之倾尽全力老一辈艺人已经故去,五六十年代的中青年现如今也已经年过杖朝以上,如若再不赶快抢救,天等土傩戏这朵艺术奇葩恐怕就会坠入深渊,埋没土中啦。

  天等土傩戏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已经刻不容缓。近年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作为县级文化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应当赶快进入抢救和传承天等土傩戏的紧急状态,进入状态要有“三步曲”。首先必须溯源寻因、知根识底,顺藤摸瓜,掌握真情实况。组织一个有信心、有能力、耐辛劳、讲奉献的班底,深入乡镇村屯、坊间里弄,广泛地走访民间艺人,询问亲历者、知情人。特别是存留在老艺人或知情人手里珍藏的那些非常珍贵、不可多得的傩戏老剧本,甚至是孤本、残本。因为历经社会动荡,特别是象“文革”那样极端政治化运动的浩劫,许多老艺人为了保护这些剧本忍辱负重,有些被打成右派黑帮,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有些存有本子的艺人至今仍然心有余悸。例如几年前笔者到把荷街老艺人黄绍荣家收集老剧本,开始的时候他还是顾虑重重,我们绕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解除了他的心结,后来他高高兴兴地将他用生命呵护了半个多世纪的32册老剧本送到我们的手里。最近我们在结安街收集到的许多老剧本也是如此。因此搜集到手的第一手资料十分难能可贵,必须把它翔实汇总,然后分门别类、建档立卡,以便进入第二步曲——整理。

  资料搜集完毕,并非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艰苦细致的整理工作正翘首以待。因为当时的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收集到的剧本,绝大多数都是用汉字音、意、形等来代替土话的语音记录。加上天等各地的语音有差异,因此甄别确认的难度很大。另外,由于当时的艺人大多不识简谱,有部分剧本的音乐是沿用“工尺谱”,而如今认识这种谱子的人少之又少,怎么办?除了我们的专业人员狠下功夫以外,还应当把那些有代表性的原创的或者是懂行的老艺人、传承人请过来,坐下来,一起来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整理出准确无误、翔实完整的土傩戏。

  搜集整理完成可算是大功告成了。

  但是第三步曲——传承和发展却又任重道远。如何把尘封几十年的土傩戏重新请上舞台,让广大新老观众目睹她的迷人风采,享受她的艺术魅力,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根据“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第一、遴选出一批品位高雅、艺术精湛、具有代表性的土傩戏本子,选择有演出传统的、又有传承人的剧团作示范性的排练和演出;第二、把这优秀的剧本和排演经验推荐给各个乡镇村屯的业余剧团排演。而且派出辅导员去指导提高;第三、选择适当的时机,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举办土傩戏的会演或者比赛。通过交流评比,既能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又使土傩戏得到不断地提高。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傩戏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单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而更加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关注和支持。只要我们上下同心,形成合力,土傩戏一定能够重新屹立在天等的文艺舞台之上,展现她那迷人的艺术魅力。


[1]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微支持,请随意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相关阅读
  农妇和蛤蟆  农绍积 2020-10-14
  淳醇天等酒  农绍积 2017-7-27
  都康清风岩  农绍积 2017-2-7
  岚光洞天  农绍积 2017-1-4
  安保潭  农绍积 2016-11-26
  天等土傩戏  农绍积 2016-11-16
  万福寺  农绍积 2016-8-21
  今昔龙蟠山  农绍积 2016-8-1
  农、侬氏是南方本地与外来汉人融合的族群  农博学 2010-10-15
  侬智高起义产生了巨大、深刻的社会影响  侬芸青 2009-11-11
 
 
芳名榜 | 本站宗旨 | 目标愿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访问统计: 00025335369 
友情链接:
农氏网百度农姓贴吧姓氏321文化网


传真:(请尽量网络联系) 联 系 人:农杰雄 邮政编码:361015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枋湖北二路    邮箱:nongshiwang@qq.com
农氏网© NongShi.ORG    管理     琼ICP备09002287号-1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61号